19. 割韭菜是個技術活(1 / 2)

《三國從穿成劉備開始》全本免費閱讀

首先,在造紙的原料上,阿備決定還是改進一下,抄一抄後來的宣紙原料配方,以沙田稻草代替目前常用的麻頭、破布、舊漁網等麻料;而皮料則繼續使用東漢造紙時廣泛使用的楮樹樹皮。

雖然在現代,名頭最響亮的涇縣宣紙選用的是青檀樹樹皮作為原料,甚至有學者認為隻有用青檀樹樹皮做的傳統紙才能被稱之為宣紙。但在學術界中,更多的人認為宣紙之所以能成為馳名中外的名紙,根本因素不在於原料的選擇,而在於製造技術的全麵成熟。

比如最早的涇縣宣紙是使用純青檀樹皮為原料製作的,後來為了降低成本加入了沙田稻草,卻依然被稱之為宣紙;比如涇縣以外的其他地方使用楮樹皮、桑樹皮甚至竹子皮作為原料,但其製作而成的紙也被稱之為宣紙。

而從蔡倫改進造紙術到現代社會,曆經兩千年,楮樹樹皮始終被用來製造傳統紙——這樣的經曆,足可以證明它作為造紙原料的優良性。

在這件事情上,阿備覺得自己一個小小的穿越者,實在沒必要和兩千年來無數的造紙專業人士唱反調。

阿備將預先被切碎的楮樹樹皮和沙田稻草分彆放進不同的高壓鍋中,然後加入大量的燒堿、沒過原料的水,最後就是一頓猛燒。

大概四個小時之後,阿備得到了兩大鍋棕褐色的黏糊糊的粗漿。

這些粗漿的棕褐色主要是因為含有大量的木質素。

蔡侯紙和左伯紙都是通過三次左右的淘洗和堿蒸來去除木質素的,但效果隻能說一般。所以蔡侯紙和左伯紙的成紙天然就帶有一種黃色。

現代人去博物館裡看宋代以前的書畫作品,可以看到他們的紙張大多都是黃黃的。排除是加工紙後期故意弄成那種顏色的情況之外,其根本原因就是當時的造紙技術還不夠成熟,還無法造出潔白如雪的紙張來。

到了明清時期,博物館裡書畫作品的紙張就明顯白很多了。那是因為此時宣紙加工技術趨於成熟完善,人們發明了“日光漂白法”——在四次左右的淘洗、堿蒸之外,還對造紙原料進行長時間的戶外攤曬,讓原料經曆風吹雨打、日曬雨淋,用大自然的力量去除了原料中幾乎所有的木質素。代價就是原料加工時間從一個月猛增到了一年以上。

而現代造紙技術中,則直接使用漂白劑來去除木質素,簡單直接且經濟方便。最關鍵的是,用時夠短。快的話,半天就能搞定。

阿備打算將自己的這批紙製作得均勻細膩,更加適用於書法、繪畫。至於潔白程度,則隻需要和東漢的精品紙左伯紙差不多就可以了。

不是他做不出來潔白如雪的宣紙,而是沒必要。

首先他現在隻是一個無權無勢的白身,猛然拿出雪白宣紙這樣的好東西,就如同稚子懷千金於鬨市,不但不能從中獲利,反而很容易引來各方覬覦、遭遇殺身之禍。

其次,他隻要能做出比左伯紙更加均勻細膩的紙張,就已經對東漢目前的造紙技術形成了碾壓,足以達成他的計劃了,實在沒必要製作出雪白宣紙來多此一舉。

而且,阿備對他的造紙大業是有長遠規劃的。他早就想好了,等他建立起穩固的、不會被人輕易奪走的根據地後,他再加足馬力全麵點亮造紙產業。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