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三藏大德和佛門的名號更加深入人心,也在南瞻部洲的人族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令不少當權者對佛門頗有好感,不知是誰提起第二代三藏臨死前那句“佛門皆是三藏”的說法,令無數人族對此感同身受,對佛門更增添了幾分深刻印象。
覺得佛門常出大德。
五十年後,又有一個嬰兒出現在佛門寺廟門口,被廟中主持收養,收為親傳弟子,悉心教導。
令廟中主持驚喜的是,這個嬰兒對佛法的理解得天獨厚,很快就超過自己,以後鑽研佛法,一顆佛心玲瓏剔透,佛法修為與日俱增。
又因為是大寺廟的緣故,平素會有諸多達官貴人,嬰兒長大後,法名三藏,為達官顯貴消災解難,又為平民百姓治病救人。
在當地素有威望。
更加難得的是,他還寫的一手好字,作的一手好詩,流傳出去,引發讀書人的轟動和追捧,在士林中頗有名氣與地位,影響日漸深厚。
無論是上層貴族,還是下層平民,都願意跟這位法師打交道。
甚至有人將他與前幾位三藏法師比擬。
後來,其所在的國家與周遭各國遭遇瘟疫,死傷無數,生靈塗炭。
三藏法師心中不忍,禱告上蒼,一顆善心感動天地,求下靈丹妙藥,救助百萬人族。
後來又有洪水肆虐大地,方圓百萬裡儘數成為汪洋澤國,為平息水患,三藏法師以身鎮海,化為一座通天石像,鎮壓洪水,最終水災消退。
為此,佛門三藏之名在南瞻部洲越發響亮,信徒數量眾多。
第五世,法名三藏的大德高僧,一生行善,最後為消除蝗災,以身飼蝗魔,以肉體凡胎,高德智慧,令人族記住了這第五代三藏。
而佛門也有越來越多的普通弟子不再拘泥寺廟之中,開始行走南瞻部洲,學三藏之道,踐三藏之行,慈悲濟民,救助世人。
第六世、第七世、第八世,皆有三藏法師出現,以大無畏之態,大慈悲之心,行佛法,做佛事,在人族留下種種傳說。
令佛門高潔的形象越發清晰,在人族中受眾更廣。
直到第九世,這代三藏法師不同於前,注重教誨,精於辯才,他學貫古今,跟文人論文,跟法家論法,跟墨家論兼愛,跟農家述農事。
更是整理南瞻部洲古往今來的佛門典籍,自悟第一代三藏佛子的大乘佛法精妙,多次在大庭廣眾之下,設立佛台,宣講佛門大法。
尤其是大乘佛法一出,更是令聽者如癡如醉,提神醒腦,渾身舒暢不已。
更有癡傻孩童,在聽過大乘佛法後,豁然開悟,變得聰明伶俐起來,也有疾病纏身的老者,因為聽了大乘佛法,身體逐漸康健麵色紅潤,老當益壯。
這些實實在在的例子,立刻引起轟動,令人族趨之若鶩,更有不少當權者,不遠萬裡而來,想要求娶大乘佛法。
可惜的是,這種精義隻可意會,不可言傳。
難以記錄在紙張之上。
這代三藏法師言明,大乘佛法擁有不可思議的功效,深藏無量智慧,可導人向善,更可強身健體,啟迪智慧,延年益壽。
信大乘佛法者,更有機會享佛緣,得永生。
然而,大乘佛法屬於佛門真傳,法難輕傳,唯有第十代三藏法師誕生,親上西天,跋山涉水,曆經千辛萬苦,經曆種種考驗,才有可能求回真經,流傳世間,普渡眾生。
此言一出,迅速在南瞻部洲流傳,引得人族對第十代三藏法師期盼不已。
與此同時,第九代三藏法師走出墓地門,開始徒步丈量腳下大地,在各地宣揚佛法。
與當地大德辯法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