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
樂和聞言,點了點頭,淡笑著問道“不知姑娘是……?”
“小女是山東客商,前來東京做些生意,偶然碰上中秋燈會,便來湊一湊熱鬨。”
潘雪兒笑道“聽樂先生笛藝如此高潮,小女一時技癢,便想與您合奏一曲,不知樂先生意下如何?”
“這……不大好吧?”
樂和麵露難色,歉意笑道“你我萍水相逢,素不相識,豈可合鳴奏曲?”
然而,周圍正圍觀的眾人,見潘雪兒這一身蕙質蘭心的才女打扮,加上本就俊俏的容顏,與樂和堪稱郎才女貌。
眾人便紛紛鼓掌,喝彩起來道“來一曲!來一曲!來一曲!”
樂和本想婉拒,但架不住眾人起哄,隻得無奈道,“既然如此,小生便與姑娘,奏上一曲。”
“不知姑娘,擅長何種樂器?”
“小女不才,每一種樂器,都懂上一二。”
潘雪兒淡笑道“隻要樂先生想,小女都可以奉陪!”
“哦?都懂一二?”
樂和的眼中,流露出一抹興味,接著便從身後,拿起一把古琴交給潘雪兒。
“既然如此,小生倒要向姑娘討教一二了。”
潘雪兒接過古琴,打量了一眼,嘴角不由得勾起了一抹自信的笑容。
這東西雖看著像琴,但其實並非琴,而是瑟。
琴的形狀,是一頭寬大,琴弦從細的一頭引出,程發散狀射向另一端。
弧形的琴麵,象征著天,平坦的琴底,象征著地,是謂“天圓地方”者也。
而瑟,則很標準的長方形,四個棱皆棱角分明。
此外,琴和瑟最大的區彆,便是弦數不同。
通常而言,琴隻有七弦。
故而有詩雲,知音無處問,冷落七弦琴。
而瑟,則都有五十根弦。
故唐李商隱有詩雲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樂和給自己這麼一樣樂器,就是在考自己。
當即,潘雪兒盤坐於地,將瑟置於膝頭,淡笑道“看來,樂先生想與我來一曲琴瑟和鳴!”
“小女自當奉陪,樂先生請!”
樂和麵露欣賞之色,暗暗讚許地點了點頭。
若非對樂器有鑽研之人,很難看出琴和瑟的區彆。
看來,這位姑娘並非誇誇其談,而是確實精通音律。
當即,他取了一隻瑤琴,坐於潘雪兒對麵,頷首抱拳道“那小生便獻醜了。”
說罷,樂和的手指撥弄在琴弦之上,傳出悠揚的琴聲。
潘雪兒一聽便知,樂和彈奏的旋律,是蘇東坡的《念奴橋》。
宋朝的流行歌曲,其實就是後世廣為流傳的宋詞。
隻不過,後世的宋詞,大多都是學生們死記硬背,背誦朗讀。
而這些詞牌在宋朝,則是作為歌曲,彈奏及演唱出來的。
潘雪兒嫻熟地撥弄瑟弦,與樂和合奏而鳴。
自她指尖撥弄出的音符,仿佛與樂和的旋律,緊緊纏綿在一起。
給樂和的琴聲增添了不少柔美之意的同時,還絲毫不喧賓奪主地搶他的主音。
周圍的看客們,瞬間都忍不住滿臉欽佩和讚歎。
“這位姑娘的音藝,絲毫不在樂先生之下啊!”
“此般琴瑟和鳴,真乃天作之合也!”
樂和一邊彈奏琴曲,眼中一邊冒出興奮的精光。
他沒想到,他不過是來這東京的中秋燈會,消遣一二,竟然有幸結識了這麼一位,在音律方麵的造詣不亞於自己的才女。
真是上天賜與的緣分啊!
當即,樂和與潘雪兒在沒有任何語言溝通的情況下,如配合多年的搭檔般默契,共同演奏了一曲蘇東坡的《念奴橋·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儘,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樂和難得碰上知音,彈奏得無比陶醉和投入。
而潘雪兒一邊彈奏著,心中感到無比慶幸。
她想到當初自己穿越之前,在蘇香雲的調教下,學習各種各樣宋代流行的古樂器,以及北宋末年最流行的幾個詞牌名。
在此之前,潘雪兒對音律可謂一竅不通。
唯一取得過的成就,就是小學的時候,當過半年音樂課代表。
再加上樂器不屬於武功的範疇,她自己無法靠係統的幫助走捷徑。
所以,那段學習各種樂器的日子,絕對是潘雪兒穿越前最苦不堪言的一段時光。
她不止一次哀求過蘇香雲,能不能手下留情,讓她少學習幾樣。
但向來文靜乖巧的蘇大才女,卻仿佛化身冷麵女教師一般。
沒有絲毫商量的餘地,讓她將十幾種樂器,全都練習得爐火純青,雙手都磨破了不知多少次,結出厚厚的老繭。
誰能想到今日,便派上了這麼大的用場。
片刻後,一曲《念奴橋》演奏完畢。
周圍的看客們,皆聽得滿臉陶醉,如癡如醉。
方才樂和吹奏的曲子,雖然也非常悠揚悅耳,但多少有些單調寡味。
此時,加上潘雪兒的合奏,才真正讓眾人明白,什麼叫如聽仙樂耳暫明。
【中品人才樂和,親密度上升四十點!】
聽到係統的提示音,潘雪兒心中暗喜。
樂和站起身,欣然道“姑娘對音律的造詣,果然精妙絕倫,小生自愧不如!”
“如姑娘不棄,你我再奏一曲可好?”
潘雪兒忙不迭的點了點頭,笑道“樂先生有此雅興,小女願意奉陪。”
接下來的半個時辰內,樂和和潘雪兒兩人,分彆使用了鼓鐘、笛箏、磬笙等各種合拍的樂器。
奏唱了柳永的《雨霖鈴》、張先的《天仙子》,以及司馬槱的《蝶戀花》。
每一首詞曲,隻要樂和起一個調,潘雪兒便能立刻跟上。
二人的技藝之高超、配合之默契,堪稱無與倫比。
如若伯牙子期一般,仿佛命中注定的天生知音。
在美妙音律的吸引下,周圍圍觀的群眾們,不減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