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白毛女(下)(2 / 2)

“村長,你也下來吧,彆看你是村長,不也是把女兒嫁給張家當小妾了嗎?”

老村長聽罷,心裡最後悔的地方又被提了起來。他那如花似玉的小閨女,嫁給,不如說是賣給張家小兒子作為侍妾,連三年都沒活到便仙逝了。

他看著身邊的楊林,一身深黃色軍裝,頭上戴著鑲嵌著紅色五角星的大簷帽,綁腿一絲不苟的打滿小腿,腳上穿著短幫軍靴,身上紮著武裝帶,挎著衝鋒槍,牛皮製成的彈匣包放在胸前,腰帶上掛著手雷,右邊腿上還裝著一個同樣由牛皮製成的槍套,裡麵是一把露出擊錘的半自動手槍。這不就是戲裡唱的那些迎著紅日走來的戰士們嗎?

在經過殘酷的思想鬥爭後,長久以來被青天軍欺壓的餘威還是讓他動搖了,他不敢賭,這支軍隊是不是真的像戲裡唱的一樣為窮人翻身,他不敢賭這隻軍隊會不會經過後就再也不回來了,他的心氣在長時間的折磨下已經被磨成順民的樣子,他鼓不起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勇氣。

在村長的帶領下,各個莊有序的通過打穀場回家,臨走前每人都被發了一斤肉,一塊筒子骨,一口袋糧食。今天晚上大家對這次新奇的體驗發生的激烈討論甚至是爭吵,這裡略去不提,軍需處長正在對著楊林大倒苦水。

“我的好參謀長啊!你上下嘴皮子一碰,說的倒是輕鬆,我和下麵的主計兵簡直忙上了天。今天來了七八千人,咱們一共送出去八千斤肉,老子今天一共宰了上百頭豬,我現在吃啥都感覺有一股豬騷味!現在我們自己帶的牲畜基本上吃完了,後麵隻能靠冷藏肉、罐裝醃肉和午餐肉解決了。你要是再來幾次,我恐怕要把自己身上的肉送給你們了!”

楊林十分清楚這一點,走到哪送到哪對於他們是一種沉重的物資後勤負擔,但俗話說無利不起早,要想讓百姓跟著走,而不是用鞭子抽著走,不拿出好處,那就是實實在在的烏托邦。

他拍著軍需處長的肩膀,語重心長的說道“老林,你要記住,現在百姓跟著我們走,不代表以後也會跟著我們走。要想讓百姓一直跟著我們走,甚至簇擁著我們走,我們就要跟他們一起,感受這片土地上的天與地,而不是成為高高在上的官老爺。我們不能成為不食人間煙火的仙與神。”

軍需處長聽不聽進去不知道,反正隻知道騎兵師在這裡駐紮了挺長時間,開辦了學堂,免費給那些孩子上課,教他們詩書禮儀,教他們自強不息,教他們科學知識,教他們衛生技術。

還開辦了特彆食堂,讓孩子們吃上了上海富家子弟級彆的牛奶雞蛋與中式軟麵包的套餐,當然,也會照顧到地方口味,各種麵點與濃湯也是少不了了,甚至還有真正的牛肉麵,不是片片騙騙牛肉麵的那種。

部隊駐地的食堂也向村民開放,中午那繁複的菜式更是吸引了全村人的圍觀,一開始大家都拿著碗來吃,炊事員看到鄉親們後,也主動把上麵的好飯與肉多的部分劃給他們,部隊各級乾部與戰士們主動往後站,有時候隻剩下了鍋底的鍋巴飯和大骨頭,大家都沒什麼怨言。

有的用水熱熱口糧填肚子,儘管那些炒飯加熱之後就變成一坨黏飯團,口感像極了在倉庫放久了的冷凍粽子。

直接乾嚼壓縮餅乾的也不是沒有,一塊壓縮餅乾加一些熱湯足夠半天的活動了,就是會出現許久上不了廁所的問題。

畢竟柴火是十分寶貴的,大量的柴火集中供應給了剛過來的農科所,幫他們調試溫房,催發種子,好早點讓鄉親們可以體驗一下糧食收不過來的快感。

等到大家吃了半個多月,也就不好意思來了,隻有村裡的孤寡老人與孩子時不時過來吃點。

村長十分清楚,再這樣下去全村人估計直接跟著大軍跑了,如果這些南人的騎兵乾不過那些北地青天軍,如今受過恩惠的鄉親們有一個算一個,全都會被當牛做馬,為此他經常性的徹夜難眠。

一天早上天還沒亮,他聽到院子裡有動靜,以為有小毛賊闖空門來了。提著刀,推開房門大吼一聲,“誰?”

是一個十七八歲的小戰士,吃力的扛著扁擔,兩頭掛著滿滿的水桶,說道“大爺,俺們師長說你家就你一個了,沒有年輕小子當勞動力,讓俺每天過來搭把手。大爺,你們家地在哪?過幾天咱們的種子發好了,俺還要跟你去下地咧!”

村長問道“是那位姓楊的長官嗎?”

小戰士將水桶中的水全部傾倒進水缸,回答說“不是,楊參謀長跟劉司令一樣,還在我們師長上頭,你要找他的話可以去村頭的李爺爺家,楊參謀長正在和我們師長一塊給他犁地鬆土呢!”

村長再也忍不住了,下定了決心,走到村裡的木匠鋪那,拿著斧子就把自己停在那裡以防萬一的棺材劈成木板,木匠都看傻了眼,以為村長回光返照,腦子被燒壞了,絲毫不敢阻攔。又把自家門板拆了下來,帶著來到正在田裡乾活的楊林麵前。

楊林帶著草帽,卷著褲腿,正趕著淘汰下來的駑馬犁地,看到村長趕了過來,連忙給他倒了杯茶。

老村長堅決不收,照他的話來說就是。

“我的兒子被青天軍抓走了,現在你們就是我的兒子,老父親怎麼能眼睜睜看著兒子流血犧牲呢?這塊地方沒有什麼山川阻隔,青天軍的馬隊來去如風,隻有長牆能阻擋,但我們世世代代住在這裡,林子早就被我們砍完了,所以我帶頭把我的棺材、門板捐出來,給你們修築陣地工事用。

我認得路,能給你們帶路,我還有膀子力氣,能給你們抬彈藥,運傷員!隻要你們心裡放著我們,就知足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