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洪武一朝,文官的存在感都特彆的低。
朱元璋對文官有一種天然的不信任。
就比如說洪武3年大封功臣的時候,受封公爵的一共有六個人,其中武將五名,文臣一名。
受封侯爵二十八人,全都是武將,一個文臣都沒有。
開國功臣中文臣封爵的隻有三個人,分彆是韓國公李善長、誠意伯劉伯溫、忠勤伯汪廣洋。
而且這三個人當中,也隻有李善長的爵位較高。
這放在任何一個朝代都是難以想象的。。
就拿唐朝來說吧,隻要是有一些曆史常識的人都知道淩煙閣二十四功臣。
其中排名第一的長孫無忌文武雙全,上馬能領兵,下馬能撫民。
但是像杜如晦、房玄齡、魏征、虞世南等可是標準的文臣呐。
而且杜如晦和房玄齡還是名垂千古的賢相。
至於魏征那就更不用多說了。
古代十大諫臣之首。
千古名句‘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就是他向李世民納諫的時候提出來的。
那麼除了唐朝,彆的朝代在開國之初都有哪些出名的文臣呢?!
秦朝的李斯、韓非子、呂不韋…
西漢的張良、蕭何、陳平…
東漢的卓茂、伏湛、吳漢…
至於兩宋那就更多了。
比如說‘半本論語治天下的趙普等等。
兩宋完全就是士大夫與老趙家共天下,所以從開國之初就確立了文官政治。
至於蒙元…
漢人屬於下等人,統治階級都是蒙古人和色目人,所以自然就沒有叫得出名字的賢臣了。
但是明朝洪武年間就不一樣了。
明朝雖然也重文輕武,但是在洪武、永樂年間的情況又完全顛倒過來。
倒不是說武將的地位要比文臣高多少,但是最起碼是平起平坐的。
特彆是在洪武一朝。
能夠青史留名的武將特彆多,比如徐達、常遇春、李文忠等等。
但是文臣也就那麼幾個了。
名氣最大的當屬劉基劉伯溫,但是他不但爵位低,僅僅受封伯爵,而且早在洪武4年就辭官歸隱了。
民間一直傳說在洪武八年的時候被胡惟庸下藥毒害。
不過劉基到底死沒死,到現在都還是一個未解之謎。
至於李善長。
確實有賢臣的潛質。
不過因為私心太重,功成名就之後結黨營私,貪汙腐化,所以早早就被朱元璋猜忌,早就已經處於半隱退狀態了。
其他諸如胡惟庸、汪廣洋、宋濂之流。
除了胡惟庸因為洪武四大案在曆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而且還不是好名聲),其他兩個人的名氣就小得多。
就比如此時的奉天殿內,雖然文武百官幾乎將這座大殿都給塞滿了,但是讓葉瑾來到現場,武將他估計能認識不少,但是文臣的話估計一個都沒有聽說過。
這就是洪武一朝文官的境遇。
彆以為老朱殺勳貴狠。
但是老朱殺起文臣來,更是狠上加狠。
光是胡惟庸謀逆案,被牽連誅殺的文臣就多達上千人。
而且如果貪汙受賄查證屬實的話,連去菜市場砍頭都是奢望。
老朱發明了一種專門對付貪官的刑法—剝皮室草。
就是將貪官的人皮活生生的剝下來,然後往人皮裡塞進乾草,再放在衙門口示眾。
下一任官員來赴任的時候,第一件事就是去參觀前任的人皮。
那場麵。
嘖嘖…
光是想一想都讓人瘳得慌。
所以老朱治下的文臣,一個個都跟鵪鶉似的,每天上朝就跟上刑場一樣,深怕自己一去不複返了。
就比如說今天。
雖然奉天殿內亂哄哄的吵成一團,差不多有上百人站出來彈劾上元縣縣令葉瑾,但是絕大多數都是武將,或者曾經是武將,現在的官職的文臣。
真正的文官幾乎沒有一個人站出來跟風彈劾。
一方麵是自古以來,文武對立。
文臣和武將從來都尿不到一個壺裡去。
昨天上元縣縣令率領差役查抄秦淮河北岸,打的是勳貴的臉,查抄的勳貴和皇親國戚的產業,和文官有半毛錢關係?!
更何況,葉瑾乃是洪武十四年的新科進士,乃是文臣。
自己人呐!
所以這幫子文臣憑什麼幫著武將彈劾自己人?!
另一方麵則是文臣的情商可比這幫子粗鄙武夫高多了。
昨天葉瑾在秦淮河北岸高調行事,甚至還當眾念了一句反詩。
如果是老朱真的有心懲戒葉瑾,昨天晚上錦衣衛都去請葉瑾來昭獄喝茶了。
但是今天早上上早朝都沒有動靜。
說明什麼?!
說明葉瑾昨天的舉動明顯符合朱元璋的心意。
既然如此,乾嘛還要跟風彈劾葉瑾?!
目前老朱殺勳貴還有幾分顧忌,但是殺起文臣來可是一點心理負擔都沒有。
所以幾乎所有文臣都在心裡下定了決心,堅決不趟這灘渾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