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糾紛的話,就在刑房直接由刑房司吏給調解或者宣判了。
而且有些縣就算是到縣老爺審案的日子,審案也不一定就是縣老爺,有可能是縣衙的二把手縣丞,又或者是負責治安的典吏等等。
總而言之,那就是想讓縣老爺審一次案子真的很不容易。
不過如果情況特殊,也能讓縣老爺第一時間就審理案子。
什麼時候情況特殊呢?!
就是鳴冤鼓被敲響的時候。
現代影視劇經常會有百姓去京城告禦狀,在皇宮門口都會設置得有登聞鼓。
告禦狀的百姓來到京城之後,敲響登聞鼓就可以直達天聽了。
當然。
這是需要付出極大的代價的。
比如說得先挨一頓板子等等。
挨完一頓板子,或許大半條命都沒有了
原因很簡單。
那就是告訴來告禦狀的百姓,除非你真的是有天大的冤屈才能敲響登聞鼓,要不然全天下的百姓天天都來告禦狀,皇帝老兒哪有那麼多時間來處理這麼多案子啊!?
這個劇情倒不是完全是瞎編的。
登聞鼓源於魏晉南北朝時期,《晉書·武帝紀》有‘伐登聞鼓的記載,後曆代相沿。
我們常常在影視片中看到,冤屈的百姓在衙門口擊鼓鳴冤的場麵,所擊的大鼓就是登聞鼓。
宋朝以前,普通民眾可擊鼓鳴曲申冤,或向朝廷提建議,或對政策提出異議等等。
宋朝以後,擊登聞鼓的條件日趨苛刻,至清朝已形同虛設,並規定擊登聞鼓者,先廷杖三十,以防止無端刁民的惡意上訪...
當然了,這也是因為自明清以後,律法日益完備,登聞鼓僅代表一種象征。
而縣衙的鳴冤鼓與登聞鼓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就是必須有很大的冤屈才可以敲響鳴冤鼓,然後縣老爺必須在規定時間內進行升堂審理。
如果確實案情複雜,那敲響鳴冤鼓的百姓就不會受到處罰。
但是如果案情簡單,又或是曾經審理過的案子,肆意敲響鳴冤鼓是要受到懲處的。
在上元縣。
上元縣的老百姓們都知道葉瑾的德行。
是清官錯不了,要不然葉青天”的名聲怎麼傳出去的?!
但是也是一個懶官,所以一般時候他們也不會去麻煩葉瑾。
更何況。
現在上元縣的治安算得上是整個大明最好的了,根本不會有什麼惡性案件發生。
現在有人居然敲響了鳴冤鼓。
隻有兩個原因。
第一,就是在上元縣確實發生了十分惡劣的案件,而且被鄉老、裡長,甚至差役給瞞下來了,老百姓不得不敲響鳴冤鼓。
第二,那就是敲響鳴冤鼓的人並不是上元縣的百姓,不知道上元縣的規矩。
前一種可1.1能性極低,後一種可能性極大。
不過就算是第二種。
大明時期的百姓可不是21世紀的那些百姓,他們對官府是十分畏懼的,如果不是到了最沒有辦法的時候,他們是不會來縣衙告狀的。
更何況是跨轄區告狀。
所以葉瑾的臉色一肅,就對小胖墩說道,“有人敲響了鳴冤鼓了,為師先去看看到底是什麼事,咱們再去應
天府如何!?”
“前些天收到了英兒從雲南送回來的家信,上麵說雲貴地區山多林密,可謂是一山有四季,十裡不同天,但是以咱看來,不隻是雲貴地區如此,咱應天府不也一樣!?”一輛裝飾樸素的馬車上,馬皇後掀開了車簾子,看著上元縣縣城的市容市貌,笑著說道。
跟在馬車旁邊的宮女百靈歪著小腦袋,看了看天色之後才一臉困惑道,“夫人,咱出應天府的時候,應天府豔陽高照,到了上元縣,這兒也是一個大晴天,怎麼就十裡不同天’了?!”
馬皇後還沒有回答,馬車另一側的宦官頭子雲奇笑著替馬皇後解釋道,“夫人的意思是,雖然上元縣距離應天府僅僅三十來裡地,但是此處的市容市貌,官府政策之類的,完全和應天府截然不12同。所以夫人才用‘十裡不同天’來作比喻…”
百靈這才反應過來,看著雲奇由衷的說道,“呀,雲官家果然老奸巨猾,不像我,笨死了…”
雲奇張了張嘴,苦笑道,“你這是誇咱嗎!?也罷也罷,咱就姑且當這是在誇咱…”。
“嘿嘿。”百靈調皮的吐了吐舌頭。
她平時是一個很冰冷話很少的女子,隻有在從小把她撫養長大的馬皇後,以及待她如親閨女的雲奇大總管麵前,才會露出小女子姿態。
馬皇後一臉笑意的看著倆人鬥嘴。
自己那個大胖孫子說的確實沒錯,老是憋在皇宮裡,是會把人給憋壞的。
所以經常出出門,或許對自己的身子骨有好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