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遠在皮氏縣得知消息,知道隨著李傕、郭汜身死,局勢算是暫且穩定下來了。
不久後,又傳來消息,楊定密謀造反,被董承拿下,已經斬首示眾。隻剩下他與張濟,各率一支兵馬,在天子的南北兩翼。
他知道形勢看似安穩,實際上挑戰更加嚴峻,而且他必須適應這種有挑戰的感覺。
這些日子反思之前統轄區域的問題,他發現基層建設井井有序,可是郡這一中層的作用實在尷尬。
按道理,郡應該掌握著中下層實權,能獨擋一麵。可是尷尬的地方在於,在小農經濟較為普遍的早期,郡可以集合諸縣,是有一定基層統籌力的。
現在,各地士族、豪強、大族掌控了基層,沒有實行屯田的各縣,其實是他們的協調機構。而郡就更為尷尬,就不能代表這些人,也無法集合力量,做一些事情。
而實行了屯田的地區又呈現另外一種麵貌。
各郡與各縣關係緊密,並且可以根據需要集合一郡之力。但是郡裡平時專注於經濟規劃、戰爭準備、法律巡查和較大工程建設,其他具體內容均交給各縣運行。
各縣以各鄉為基礎,各鄉以各屯為基礎,各屯以各隊為基礎。如同郡裡專做它的事務一樣,上一級做好適度的統籌,不直接乾涉基層的事務。
這樣清晰構成了以屯民為基礎,比較清晰的經濟、權利組成。不會出現地主經濟那種郡與基層利益、話語割裂、對立,或者郡被他們徹底掌控的糟糕情況。
要不要加強普通各郡縣的力量集中呢?如果是他一開始閱曆尚淺的狀態,肯定是直接解決這一問題。
不過,現在他懂得,簡單的單刀直入是非常不成熟,且激化矛盾的方式,甚至會將他導向公孫瓚的結局。
與其魯莽地強製推行,不如更用一些頭腦。
他打算加強至將軍府和新西涼軍,對士族、豪強表現出利好。但實際上把抽出的力量,將屯田各郡縣建設得更好,讓非屯田的民眾對屯田百般向往。
最後,形成一條社會流動渠道。當一名小農立下軍功,且自願投入屯田的話,他可以攜家人加入屯田。
佃農、家丁逃到屯田的時候,他將獲得自由,不過待遇隻能是屯民的一半,以後需要更多榮耀才能晉升屯民。
他要做資源調整、人員調整和軍隊調整三件事情。
首先,無畏軍、屯田軍打仗得到的成果不屬於非屯田的郡縣。但相應的,他會對非屯田郡縣大幅免稅。
例如上次俘獲的幾十萬牛羊,有三十萬分給軍屯、民屯。除了相當部分屯田拓展畜牧業以外,也能保證每二十戶的一個隊,有至少兩頭牛。
至於普通士族、豪強、大戶、小農就需要正常購買才可以了,畢竟沒有打仗,沒有出糧秣,不分牛羊也很正常。
以後如棉麻、水車、風車、磨坊、炭石、修路、水利等均是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