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且他已經要打敗勁敵公孫瓚了。
建安三年秋,公孫瓚徹底被圍困在易京城塞之中。
他走到這一步,少部分是因為袁紹及其盟友的強大,更主要的還是他自己的選擇。
他自從興平二年到建安元年,先後慘敗給閻柔、鮮於輔、齊周等劉虞舊部,和名將鞠義與烏桓蘇仆延統領的烏桓、鮮卑聯軍以後,愈發一意孤行,保守畏縮。
他建起了名聲大噪的易京城塞,臨近易河,甚至有水道直通遼海。他囤積了一百五十萬石糧食,足不出戶。還非常謹慎、誇張地運行管理,導致親信、將領愈發疏遠。
袁紹看到公孫瓚這個架勢,先派人勸說和談。公孫瓚毫不猶豫地拒絕後,袁紹起大軍十萬,又聯合代郡的劉和、鮮於輔,幽州的閻柔、蘇仆延等,圍攻公孫瓚。
看似牢固的易京城塞,也需要外圍駐守大批軍隊。其中有部分兵馬,被袁紹等分割包圍,眼看就要消滅。
公孫瓚拒絕了手下出兵救援被圍兵馬的建議,坐視外圍防線逐步被蠶食乾淨。
隨著包圍圈縮小,易京城塞的望樓上,每天都看得到袁紹大軍的堂堂陣勢。直到這時公孫瓚才緊張起來,趕緊派兒子公孫續拚死突圍,向童遠、張燕求援。
張燕得到消息,趕緊整頓兵馬。他手下全力動員,有十萬大軍,雖然九成以上沒有盔甲,能有頭盔的更不超過一千,但為了盟友,無論如何也要救援。
童遠也趕到五台山,專程再次會見張燕、公孫續,商議營救公孫瓚的辦法。
公孫續說道:“我父親尚有白馬義從三千,精銳兵馬上萬。隻是袁紹勢大,單方麵肯定打不過。請二位將軍無論如何要出兵相救。”
張燕此前就已經表過態,並動員了兵馬。而童遠隻有徐晃、張方的第十二旅,和不足一千的直屬兵馬在此,怎麼看也不像能對抗袁紹十萬大軍的樣子。
公孫續補充道:“我父親說了,隻要援軍到達北邊的窪地,讓我率領五千騎兵黑夜裡舉火為號,他就從城裡出戰。到時候,裡應外合就能大破袁軍,跟擊破劉虞一般扭轉乾坤。”
張燕聽了眼中閃爍期待的光彩,這袁紹十萬大軍,還有胡人各部兵馬在何處混亂紮營。如果真的夜襲成功,那袁紹就一戰可定啊。
童遠麵容嚴肅,考慮再三說道:“不能打。”
張燕、公孫續錯愕不解,童遠帶著兩人走到沙盤之前,說道:“我們來看一看地形。這個沙盤是專門人員,實地探查,又詢問來往商人、本地獵戶漁民,得出來的。”
兩人放眼望去,在易河與一座不小的湖泊旁邊,看到木雕製成的易京城塞。
沙盤上河流走向輕易,何處有平坦道路,哪裡又有鄉野小路,顯示得非常清楚。
但是,更令兩人驚訝的是,袁紹大軍的陣勢,原地他們腦海中想象的龐大。
而且,在那個湖泊旁邊,有一片槍戟兵、弓弩兵、輕重騎兵混合而成的編隊,隨時準備伏擊援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