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既,除粒任合陽縣令以外,還兼任軍屯負責人和無畏軍的軍勤輔將職務。畢竟童遠通過後世遊戲等,知曉他除了頂級行政能力之外,還有一定軍事能力。
也許論臨陣打仗,張既在三國時期真的並不出名,但是論養兵和提供軍械物品,也就是類似於後世的軍隊建設和裝備保障,他的能力與成就甚至可以排到前十,至少強於一票猛將牛人。
想要橫行於這十年,需要的是“萬缺;如果真的要建立一個王朝,以強盛的狀態通過時代的考驗,那一定要有一支實力強悍、富有活力且能保持下去的軍隊。
在三輔和往北的這片土地上,這個時代沒有人做得比張既更好,所以他值得這樣的信任。
此時已是七月,軍屯民屯此時都不適合種植粟、麥等主糧。童遠不知這個時代的農事,隻好問問張既。
張既道:“可以種植宿麥。具某所知,宿麥在關東種植廣泛,曆史悠久。聽聞種植宿麥往往八月犁地,九月播種,次年四月底收獲。不過,關中的宿麥種植,直到本朝才有規模,目前種子和人才,還有較大缺口。”
“就目前來看,關東斷絕,需要從三輔其他諸縣和水、漢中等地購買種子。人才方麵隻能尋找有過種植宿麥經驗的農夫作為基層吏員,再推廣種植經驗。”
童遠真是沒有想到,這個時代關東的河南、山東等地麥種植比較廣泛,關中的三輔推廣卻比較有限。他又問道:“為何要前往水、漢中購買種子?”
張既回道:“關中的麥子種植一直沒有大麵積推廣,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水利年久失修的問題,而粟比麥更加耐旱。”
“特彆是近兩百年,河套逐步淪陷,長安以北屢受胡人襲擾,更加不便於興修水利。粟耐旱,也不需要石磨加工,果腹感很強。所以關中多數地方還是種粟為主。”
“而水、漢中這兩個地方雖然比關中平原更加偏遠,卻是周圍山中難得的水土豐饒的寶地。這兩地據我所知,每年都會產出大量麥子,是全國除了關東以外,知名的麥子產地。”
張既不僅知曉這兩地的情況,而且還有門路。水的名門他可能還夠不到,但一些寒門商人他還是認識的。
幾百年來,從三輔的左馮翊到涼州水郡,往來商旅絡繹不絕。雖然近十幾年,涼州屢次叛亂,商路受到影響,但這條商路依然是西北的重要動脈。
既然張既有門路搞到充足的種子,那有董家財力支撐,肯定不會無功而返。
解決了種什麼,種子從哪裡來的問題,還剩下怎麼種。這種麥子一是憑經驗,二來也要學習和培訓。
對於這一問題,張既略微思考,道:“何不參照汜勝之?此人為大漢書寫了農業與時令的重要農書。這汜勝之十八篇常被稱為《汜勝之書》,它特彆記載了北方農業種植技術和各類作物特點。”
童遠對這本書聞所未聞,隻感覺聽起來奧妙無窮,問道:“德容可有此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