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之後是馬匹。童遠所部騎兵已有不的規模,數百具裝騎兵,兩千重騎兵,屯田軍、各部斥候又有五千輕騎兵。
馬匹的話,多為身高六尺以上的西涼馬。它們身高體長,奔跑速度快,負重能力也不差,這就是西涼鐵騎所向披靡的原因。另外還有一千餘接近七尺高的河中馬,這種馬速度、力量、體力都很強悍,是精銳主力的不二之選。
西涼馬多為混血品種,少數可與河中馬媲美;河套、河東馬身高隻有五尺有餘,但耐力好,可長途奔跑,而且腿粗蹄堅,較為耐用。
也有幾匹大宛馬,身高、體長均強於西涼馬,也可長途奔襲,可惜大宛不遠萬裡,途經幾個西域國家,有少數馬商冒險販賣,中途被搶劫,或者丟了性命,來之不易,可遇而不可求。
可是,這些日子下來,竟有上千戰馬長途奔跑後掉膘厲害,許多馬因為馬腳角質磨破或被石塊、樹樁割破感染變成蹩腳馬,甚至不能走路,馬匹損失很大。
這還沒打仗,就有這麼多優質馬匹退役,即使高強度的訓練也有不少馬匹損傷,因此組建一隻騎兵代價十分昂貴,沒有一倍以上的備用馬匹,他的騎兵不能成軍。
而馬蹄是一匹戰馬最容易磨損和受贍地方,雖然時下已經有了皮製之類的馬掌,但型的馬蹄鐵卻是還沒有出現。保護戰馬的馬蹄,是每一名老練的騎兵都知道的事情,但依然遏製不住馬匹較高的損耗。
漢武帝時期,大規模飼養馬匹,支持討伐匈奴。當時養馬的規模達到數十萬,而且不少優質戰馬來自西域,在一定程度上勝過了匈奴饒戰馬。
然而據記載,有一次戰線拉得過長,馬匹損耗較大,竟然不戰就損失了十二萬戰馬,其多數是因為馬蹄無法承受高強度、長時間的奔跑所致。
相比於馬鐙和高橋馬鞍,童遠優先突破馬掌的技術。它是現代人,雖然南方很少見到馬,但他大概也知道是金屬製成的,再結合此時已經摸索的些許經驗,釘馬掌的事情可以往前推進了。
為了把自己的專利保持的長久一些,不至於讓敵人很快掌握這項技能,童遠把打馬掌分成幾個步驟:製鐵條、彎成圓形、衝孔、打馬釘。各個環節由軍屯在不同的地方製作,成品統一管理。
釘馬掌由專人負責,這些人還被“保護”起來,互不相見。如有人將技術走漏實邪連坐”之罪,殺頭滅族。
對馬掌的保護落實到騎兵營、隊、什、伍、個人,經常檢查更換,以舊換新,舊馬掌交不回來拿騎兵弄罪。戰場上戰馬死或重傷近可能收回馬腳,騎兵死同伍負責,全伍死隊負責。當然,不能讓戰鬥人員去收去馬蹄,由屯田軍負責。
經過三個月努力終於將多有的戰馬釘上了馬掌,大大提高了戰馬的耐久力,將戰馬的損耗降到了最低。從此,童遠真正有了可以較長時間保持戰力的鐵騎。
新西涼軍經過一段時間的編組和整頓,終於要撲向它的第一個獵物了。
童遠在軍屯、民屯相繼開始生產之後,難得略有時間休息思考。
現在軍隊和屯田都已開始發展,不久後就可以準備作戰了。略微知曉曆史的他知道後麵會有韓遂馬騰複叛,曹操攻殺徐州、呂布襲搶兗州等一眾事件,但根本搞不清是不是明年,又在何時會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