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氏縣,就是今的山西運城河津剩
此處比鄰黃河與汾河,又有河套、晉中北地區的商旅往來,本來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比較發達。但由於土地兼並、環境破壞、邊事惡化以及白波軍作亂多年,目前百廢待興。
縣東南方向、汾水以南、接近汾陰的耿鄉最適合安排大麵積屯田,那裡土地開闊平整,方便引汾水灌溉。
耿鄉原為商周時期的耿國,後來被晉國滅掉,目前仍然有先秦時期的城池保留下來作為鄉裡的中心。
從單獨一縣情況來看,皮氏可以沿汾水兩岸發展農業和商業,北邊山區也有大量鐵礦和石捏,石捏就是日後山西盛產的煤礦,當時多用這個稱呼,不過也有直接叫做炭。
長遠來看,簇與夏陽港隔河相望,南邊六十裡的汾陰縣與夏陽縣正好隔河而立,三個地方可以協同發展,以後融為一體。
他計劃以夏陽與皮氏以航運和軍政為契機,融為一個整體。
正好兩縣之間所在這一段河道比較聞名,被稱作龍門或禹門。奔騰洶湧、在山穀中平地生雷的黃河水,經過此處進入平原地區,就忽然變得無比寬廣平靜。
傳從壺口至龍門這一段,就是大禹和其父親治水的地方。
此處河道狹窄,兩岸山高岩厚,水流湍急。靠堵絕無可能治好。後來大禹很有可能就在龍門這個地方將河道拓寬疏通,所以龍門也被稱作禹門。
這個時期黃河水量還比較充沛,兩岸間隔大約有四裡距離,各類大船隻平靜的來來往往運送貨物和旅人。
未來做大之後,還可以把南邊不遠的汾陰縣,以及對岸的夏陽縣納入整體一起發展。
當然,發展的前提是保護好黃土高原,讓它不遭受更為劇烈的生態破壞,農業、伐木、人口都要適度,重點發展手工業和貿易,讓這裡越來越繁榮。
目前皮氏這邊,由於長期放任土地兼並以及受到白波軍破壞較大,僅存的近千戶人除了生活在城裡的少部分以外,大多逃避到豪強塢堡之處成為佃戶。
這些豪強也是隨風倒,董卓軍李傕等人來的時候,他們支持李傕。
後來白波軍成為名義上的官軍,占據河東大部以後,他們又支持李樂、韓暹、胡才等人。這回董白剛一渡河,他們就立刻倒戈,成為友軍。
既然他們表示歡迎、配合態度,那他也和在夏陽等三縣一樣,與他們收取稅糧、開展貿易,戰時互相支援。
安置方麵,上次共收攏白波軍軍卒四萬餘人,除去已經甄彆論罪處理的以外,其中僅有四五千人適合作戰,其中最精銳的三百餘人,補充進入無畏軍第三衛。
其餘對半拆分,一半並家屬遣送到合陽、衙縣,另一半安置在河東這邊的皮氏、平陽、楊縣、北屈、汾陰這四縣,全部加入軍屯,發展經濟的同時進行軍事訓練,成為新西涼軍的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