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四民月令(1 / 2)

巡查完平陽之後,童遠一行又陸續去了楊縣、襄陵、臨汾、絳邑四縣。

不得不在賈家等士族、豪強的維護之下,襄陵等三縣確實被破壞較,這次秋糧也沒有損失太多。

不過出於生產的技能習慣以及諸多原因,這三縣不管是農經濟還是地主莊園,都沒有繼續種植宿麥,而是到明年春繼續種植粟。

一行眾人看到這樣的情況,與當地官吏、大族一番討論推廣種植宿麥,結果少有人響應。隻有賈家稍微響應,在臨汾和襄陵進行嘗試,看看效果如何再決定明年怎麼安排。

接下來又到聞喜,裴家卻非常積極效仿種植宿麥。這裡麵少不了一路同行的裴輯見到屯田大麵積種植宿麥,看出來些門道,趕緊差人報信購買種子。

所以一行眾冉達聞喜的時候,裴家已經在自家的地上,也就是全縣五成,約十萬畝的土地上,大麵積種植起來。

恰好聞喜位於涑水上遊,種麥比種粟用水稍多的問題沒有帶來什麼困難。再加上裴家物資、人員充沛,很容易就找出上百,在山東種植過宿麥的能手,估計明年夏又能大賺一筆。

童遠心中讚歎,這裴家真是樣樣精通,以後還需要互相幫襯發展才好。想了想便專門向裴緝問道:“裴家可有精於民生、種植的秘訣?”

裴緝本來不想,但想到這大麵積種植宿麥,以及請有經驗農夫指導也是從屯田這邊學來的,還是透露一些吧,回答道:

“河北崔家謀世著名家族,除卻清河一支以外,諸郡一支也是久負盛名。其中以崔駰最為有名,堪為吾士人楷模。建武年間,崔駰在太學就因精通訓詁,而與班固、傅毅齊名,後……”

童遠哪裡聽得懂,裴緝講了幾句看出他眼神遊移,知曉豪強出身終究是豪強子弟,對於士族圈肯定知之甚少。於是快速進入正題:

“這崔駰有一孫,名寔。他雖是名門出身家資豐厚,卻熱衷於資助百姓,窮輪到賣酒為生,自己隻是剛夠家用。後來他公車上《論政》而下聞名,《論政》內容切中要害,言辯堅正,士子紛紛學習效仿。幾經波折成為梁冀大將軍府的司馬,……”

這個梁冀童遠聽過,在他的模糊記憶裡似乎不是什麼好人,但實在搞不清楚是怎麼一回事了。不過也幸虧他沒有問,否則會被這個時代的缺成傻瓜也不一定。

“……他除了著名的《論政》以外,有一部著作,叫做《四民月令》,是他回到故鄉,總結某士族田園一年十二個月與農事相關事夷著作。這本著作又把他擔任五原太守時期,愛護百姓的心血溶入其鄭”

“這本書目前還不是很出名,能夠按照此書去踐行的又更少。研習踐行這本書裡的內容,發展在那本地莊園經濟,就是裴家的一個秘籍。某願意代表裴家拿一本此書來幫助河東乃至北邊的並州發展。”

童遠不在乎這人是否曾經與西涼軍敵對,反而想到這位崔寔好像還擔任過五原太守,發展農業,擊退胡人侵略雲雲。

這個人真是值得佩服,看來除了要讀他的《四民月令》學習農事,讀《論政》了解當前弊病,借鑒政策辦法,還要宣傳他士族出身,卻熱衷於安穩百姓,重視邊事的事跡。

於是開心道:“不止《四民月令》,那本《論政》吾也要拜讀一番。”

就這樣,裴家獻《四民月令》和《論政》,聞喜之行在一行又巡查了董池陂這一水利灌溉工程之後就結束了。

倒數第二站是安邑,已經來過這裡的童遠彙合郡太守王邑等人,直奔鹽池探查。

鹽池位於安邑城西南十餘裡處,麵積十分廣闊,這時稱鹽池東西有足足七十裡長,南北七裡之廣,接近現代測量的一百三十平方公裡。

相傳在堯舜禹時期,夏就專門打撈采集然結晶的鹽。到了春秋戰國,已經是遠近聞名。大漢以來,鹽池的鹽轉運四方,成為朝廷的重要戰略物資。

隻是到了近十年,簇鹽鐵官才由地方士族占據,各家靠著它迅速崛起,並取得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詢問簇代表士族的鹽官了解到,現在普遍是通過鹽場開畦引水,水乾曬成,之後再進行采集,不過鹽裡麵有雜質,味道苦澀。

如果是經過煎煮,或者過籮除雜的就是皇室、官宦之家吃食的優等鹽,味道要好一點,但貴很多。

童遠知曉鹽的重要,河東不僅是地理上連接東西南北,而且它的鹽鐵也是左右時局的利器。目前他是對把控鹽池的諸家征稅,如果需要完全可以通過新任命鹽鐵官,進行主導。

不過現在可能還不是時候,反正從這裡低價買過來的鹽足夠軍用,以後再想著用這些物資左右各方吧。

回到安邑城,休息一晚就去往最後一站汾陰縣。傍晚他和耿清帶人在這城裡逛一逛。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