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馬上安排。”趙金陽看到領導親自在寫文件,雖然好奇但也沒有多問。
孫書記的辦公室裡,張清揚與他談笑風生,他借以彙報工作為名,給孫常青送來了一些“京城特產”,令孫常青十分的興奮。張清揚此次前來,自然也是為了“經博會”的事情,做為延春人的一員,他不想讓這次“經博會”寒了老百姓的心。所以也想提前和孫常青通通氣,如果延春方麵的態度首先冷靜下來,那麼老百姓自然就不會太關注了。
兩人先是談了談近期琿水建設的工作,當談到“經博會”時,張清揚好像不經意地說:“這次從京城回來,我發現江平至延春的高速公路兩邊全是宣傳‘經博會’的廣告,孫書記,看來這次我們投入了不少哇!”
孫書記的眉毛跳了跳,他自認為還是比較了解張清揚這個人的。在眼下這種情況下,張清揚能用這種語氣討論“經博會”的問題,那就絕非是偶然。薑還是老的辣,孫書記有些明白張清揚那擔憂的意思了,便試探地問道:“是啊,這次省委以及我們市委都高度關注,在宣傳方麵投入了不少精力,這可是我們延春甚至整個雙林省的一次機會!”
張清揚點點頭,臉上似有憂色,卻沒有說什麼。
“清揚,你有看法吧?有想法就說嘛,這裡又沒有外人。”
張清揚臉上含著笑,擺出恭敬的麵孔來,很客氣地說:“孫書記,我到是有一些想法,如果說錯了,您彆怪我。”
“嗬嗬,說吧。”孫書記擺了個請的手勢。
“孫書記,我覺得吧,任何發展都不能茫目,就比如說十多年前的琿水吧,那次大開發成為了琿水人民永遠的痛。我們地區的發展,最主要還是看國家的政策,隻有在國家提出了相對完善的政策支持以後,才可能去談發展。我們延春地區地理位置複雜而敏感,我想這麼多年來相對比南方一些沿海城市落後絕非偶然,其主要原因也不是因為沒有大的企業,有時候一味地去看重招商引資而忽略了我們本土地方特色的經濟,也許……也許會‘因大失小’啊……”張清揚語重心長地說,同時觀察著孫常青的臉色,如果發現他稍有不滿,他便會立即停止不說。
張清揚的話讓孫常青皺起了眉頭,他的手指一下一下地在桌子上緩緩敲打著,低頭沉思。張清揚不再說什麼了,他知道自己其實已經越權了,如果說得再多,那就有手伸得太長的嫌疑了。
“清揚,你是不是聽到了什麼風聲?”大約過了幾分鐘,孫常青眉頭疏展開了,臉上似有笑意。
“孫書記,我這次回京城……爸爸讓我給您帶好,他說……多謝您對我的教導。”張清揚卻答非所問,嘮起了家常話。
“你爸爸?你是說……劉主任?”孫常青好像如夢方醒。
“嗯,他知道這兩年來,您對我幫助了很多。”張清揚謙遜地說。
“我明白了。”孫常青聽懂了張清揚的意思,看來張清揚剛才那翻針對延春發展的言論,一定是受了劉遠山的點撥。兩人雲裡霧裡了一陣,雙方都交了底,把要表達的意思都隱晦地說清楚了。
“清揚啊,你剛才說的那些話……有沒有什麼係統的構思過?”孫常青不經意地問道。
這話正是張清揚等了好半天的,他從公文包裡掏出一份文件,交給孫常青說:“孫書記,這些想法還都不成熟,希望您潤色潤色,最好……能夠發表……”
“關於近年來延春地區經濟發展與城市開發的幾點意見……”孫常青一看這標題,就很滿意地說:“好,好啊……”
兩天以後,張清揚的文章發表在雙林省的黨報以及內參文件上麵,在雙林省掀起了不小的振動,當然了,文章的署名是孫常青與張清揚兩個人。省委高度重視了張清揚的文章,並且出現了兩種聲音,一種大力批評張清揚的保守封閉主義,另一種則考獎張清揚的高瞻遠矚………
言論一時間把張清揚推到了風口浪尖上,孫常青也受到了一些影響。延春市長高達,副書記孟春和之前見到他與張清揚共同發表文章還有些吃醋,可是當聽到那些反對的聲音後,兩人暗自高興起來,心想沒準憑借這次機會,孫常青要動動位子呢。他們怎麼也想不通,老謀深算的孫常青怎麼會聽信張清揚的“瘋話”。
在眾人看來,隨著輿論的影響,孫書記這段時間的做事風格明顯低調了很多,隻是近來他十分關心延春地區的本土企業,幾天內視察了很多公司,並且提出了政府幫助扶持等觀點,引得那些公司老總們十分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