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河市的官場形態與彆地不同,現在隨著中央下達減副的指標以後,有些小城市基本就隻保留了一位專職副書記,可以說這位副書記除了協助書記工作以外,像什麼黨建、經濟、統戰、意識形態的宣傳、甚至是招商引資等等都可以向政府那邊過問,專職副書記在黨委排名第二,在常委排名第三,排在身為副書記的市長後麵。
遼河市的官場與眾不同,算上張清揚,一共有三位副書記。分彆是市委副書記、市長金淑貞;市委專職副書記黃小光、抓黨建、組織部,管乾部的;張清揚主管經濟,招商引資、統戰、工商聯、開發區等工作,原本他的工作也屬於黃小光。所以不消說彆人,就是在黃小光的心裡恐怕對張清揚就不會有好印象。
隨著我國改革開發的加強,各地都在大力發展經濟,作為主管經濟的副書記,如果真能協同政府那邊把經濟搞上來,就比黨建副書記容易出成績,而假如地方上出了什麼重大事故,還有市委書記與市長擔當,也不會落到主抓經濟的副書記頭上,除非是他著手的項目出了大問題。綜合算下來,他這個職位應該很搶手。隻是現在遼河一切都不明了,下麵各部門的一些領導對他還采取觀望的態度,這些中層乾部是否聽招呼有待觀察。
張清揚現在的工作分工很有份量,正式上班以後,市委書記陸家政就對張清揚說,希望他努力把經濟搞上去,想來他也聽說過張清揚過去在琿水時是抓經濟的能手。按職位分工來分析,張清揚能插手很多工作,但他是否真能對政府那邊插上手,就要看其它部門主管,以及政府那邊的主管副市長們的意見了。
通過在琿水任縣長時期的鍛煉,張清揚在官場中做事也油滑了很多,所以回答得很婉轉。他現在明白我國政治十分特殊,例來是黨領導一切,身為黨委的領導,隻要對經濟工作唱唱高調,談談大思想,碰到一些好的項目伸伸手,幫助政府那邊進行招商引資,過後出了成績自然也會有自己的一份。眼下剛到遼河,並不急於做出什麼大成績,等把遼河市官場形態摸清了,站穩腳跟,有了幾分話語權之後才能慢慢的去完成自己上任當天演講時的規化。
其實要說當官,說難也難,說容易也容易,就看你如何應對。如果采取中庸之道,相信按部就班的升職,雖然不會有大成績,但也不會出現大的問題。張清揚雖然不甘心成為這種人,但是他現在可以充分學習這種方法,沒必要事事過問,給人一種抓權的現象。
隻要下屬對自己表麵上還算恭敬,能夠配合自己的工作,其它的管他內心對自己怎麼看呢。在官場中很少有真正的尊重,所謂的尊重也隻是向權利低頭,過分的去追求一些思想上的東西是沒用的。官場中人,沒有人可以真正了解彆人,因為他們這些官老爺有時候都不太了解自己。所以沒必要在乎下屬們到底是什麼人,隻要他們表麵上不犯錯誤,眼下也就睜隻眼閉隻眼,等真正手中有了權利,在向他們還手也不遲。
選擇了當官,自然就要當好官,何謂好官?隻要領導不批評你,老百姓不挑你毛病,你的位子基本上就可以保得住。隻要相對的弄出點政績,簡單的為老百姓處理了一些瑣事,上麵誇你,下麵擁你,權利在一種溫和的氣氛中也就漸漸抓在手裡了,官也就會越做越大。能成為高官的人,智商不見得就比常人高,但是他們的情商可卻高得很。
在我國做官,其實很好出成績,在我國無論是大問題還是小問題,一抓一大把。沒事提出一項政策,弄出一個什麼經濟開發幾步走的指導思路;有空下其層調研,看看困難戶,扶持一些鄉鎮企業,這些都可以成為政績。所以那些在官場中落馬的大官,他們並不是沒有能力,而是沒有摸清我國官場的現狀,要不是得罪了小人,要不就是拍錯了領導的屁股,所謂的因腐敗而下馬,這隻是有人要整你的一種手斷而已。若不然隨意的找出一位處級乾部,上他的家裡瞧瞧,感覺上和那些企業家沒什麼區彆。如果做官得不到什麼好處,誰還做官?所謂的大誌向,為老百性謀福利,最終還不是希望彆人說自己好,有人擁戴?
通過在琿水以及省委監察室工作的這兩三年,張清揚漸漸摸透了這些,他明白今後在遼河市的工作態度,就是要給彆人一種看起來什麼都關心,可實際上又什麼也沒管的感覺,隻有這樣才能站住腳,不讓政敵抓住搞掉自己的辦法。現在的對策隻是緩兵之計,他隻是不想提早與陸家政發生衝突,讓他明自己無意與他爭權,自己下遼河隻是來渡金,磨資質來了。
遼河市委市政府的辦公樓座落在遼河市中心廣場的南部,聽說當年設計這一項建築物時花了大價錢,參考了南方的一些發達城市的做法,也是當年洪長江在遼河市的政績之一,至今他向外人提起來還津津樂道。
中心廣場上花團錦簇、綠蔭成片,特彆是那正中央的噴泉為這座城市加強了很高的格調。中心廣場是遼河市人民業餘休閒的重要地點之一,站在這裡,遠遠就可以看到市委市政府母子大樓,所謂母子樓自然是民間的說法,其實也就是市委市政府的兩幢大樓,一左一右,中間相聯在一起,相互串起門來也容易得多。
張清揚的辦公室在市委樓的四層,辦公室不是很大,可布置的卻很精致,外間就是秘書室,在內間辦公室的裡層還有一個小屋,屬於“內室”,可能是為了領導加班不想回家準備的,中午自然也可以睡個午覺。望著這人性化的安排,張清揚很是滿意。他知道這一切應該都是受到了省委書記洪長江的影響,洪書記是江南人,在考慮問題上往往比一些北方乾部細心,也更人性化。這麼一想,張清揚對洪長江就多了幾分好感。試想一下,一個外來的乾部,如果沒有一點能力,又怎麼能在當地站住腳呢?
想到洪長江,張清揚就不由得想到了自己,他現在麵臨的情況與洪長江差不多,看來自己也隻有慢慢靠實力取得當地官場的信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