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在興陪著笑臉,認真地說:“在回來之前,我與遼河方麵的代表機簡單地開了個碰頭會,我們大家的意見是感覺朝方彆有所圖,他們的真正目的不單是借助工業合作而利用我們的電量。”
“哦?”張清揚玩味地看著他的表情,心說難道他們也猜出了什麼嗎?便問道:“那你們認為他們的真正目的是什麼呢?”
韓在興搖頭道:“這個我們就不太清楚了。”其實韓在興在心裡也懷疑張書記一定知道什麼底細,但是他萬萬不能問的。
“那在其它項目上,他們怎麼看?”張清揚問道。這次訪朝,不單是為了鐵礦上的合作,正如金光春所說,鹹境北道很適合興建大型的工業基地,隻不過這裡農業發展落後,在農業生產、食品加工方麵雙方也想合作。
韓在興回答道:“其它項目都好說,像玉米、大豆等糧食的援助等等,在我看來隻要雙方在鐵礦上成功合作,其它項目也就不是問題,總的來說他們的要求不算過份。”
張清揚點點頭,韓在興分析得很對。他便又問道:“韓書記,依你個人看法,你怎麼看他們提出來的電能與煤炭方麵的要求?”
韓在興低頭沉思了一會兒,因為摸不透張清揚的真實想法,便小心地回答:“在我看來可以接受,我們遼河市的發電廠現在發出的電支撐著周邊好幾個縣市還有剩餘。我們本地也有少量的煤礦。不說用本地煤吧,就是利用延春的煤也可以啊,我們距延春這麼近,運輸才幾個小時的時間。延春煤質好,儲量豐富。但關鍵是運輸方麵,用電需要架電塔,運煤還需要修橋,以我們現在的中朝大橋的運輸量,客運還行,但滿足不了貨運,這座大橋當初在設計之初就是客貨兩運的,上麵是公路客運,下麵是鐵路貨運,隻是下麵的鐵路還沒有修成。這些都需要大量金錢的投入啊……”
張清揚微微一笑,目光有些失神,可以說韓在興的話說在了關鍵點上。電力與煤炭的運輸才是關鍵中的關鍵,也正因此,金光春才有了和他的私下交談。
“韓書記,據我所知鹹境北道是朝鮮的工業重鎮,他們除了鐵礦以外,地下還含有很多稀有金屬,就比如說煤的產量吧,就占了他們全國的二分之一,他們為什麼一定要用我們的煤呢?用當地的,不是省掉了很多運費,我們也可以花錢買他們的嘛!”
韓在興擺擺手,笑道:“話是不假,這幾天我了解了一下,原來他們的煤是褐煤,又名柴煤,是煤化程度最低的礦產煤。化學反應性強,在空氣中容易風化,不易儲存和遠運,儲存超過兩個月就易發火自燃。這種煤不太適合用來能源發熱,到是可以從中提取很多化工產品,比如說化肥、塗料什麼的,一些西方大國將褐煤作為未來戰略資源來儲備,很少開采。這種煤我國含量較少。”
“原來是這麼回事,”張清揚還真是第一聽到這種褐煤,他現在終於明白朝方為什麼要利用我們的煤炭了,看來他們也知道褐煤的珍貴。他便指著韓在興笑道:“韓書記,我可要向你學習啊,你讓我多懂了一些,看來你做了不少功課!”
韓在興謙虛地笑笑,擺手道:“張書記是做大事的人,有很多大方針等著你去研究,自然時間很忙。”
“什麼做大事的人,我們遼河才多大點地方啊……”
韓在興見張清揚高興,就笑道:“遼河在您的眼裡是小地方,這正說明您誌在千裡!”
“哈哈……”張清揚放聲大笑,仔細一想他的話,還真是這麼個道理。自從成為遼河市的一把手以後,通過一年時間的調整,他漸漸覺得工作輕鬆下來,還真有一種要擴大自己地牌兒的感覺。有時候他就在想,如果讓自己主政一省,那會是什麼樣的情景。
回到遼河以後,張清揚先是招集出行的乾部們開了個坐談會,研究布屬了下一步的談判計劃。散會以後,他先給劉夢婷打電話,問她是否在遼河的家中。劉夢婷淡淡地說:“嗯,我在遼河呢。”
“那正好,晚上我去臨幸你,嘿嘿……”張清揚興奮起來,那天晚上崔英姬勾得他火起,這把火憋了兩三天,還真需要處理掉了。
“討厭!”劉夢婷明白他的意思,略有些氣惱地掛上電話,可心裡卻很高興。
張清揚心情舒暢,想起了與金光春的談話。遼河想與鹹境北道合作開采鐵礦、並進行冶金加工等項目,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支持。在赴朝之前他曾向上級通報過,並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支持,可現在他有點不知道如何向上級彙報出行的成果。必竟金光春與他所談之事涉及到外交、軍事的隱秘,這遠遠不是雙林省委的職權範圍內能夠處理的,說白了金光春所說的那些事情是不能讓外屆知道的。在一切還是未知數之前,就連省委書記鄭景柱他也不能說。
可是鄭景柱又是張清揚的上級主管領導,他有權利知道張清揚出訪朝鮮的情況。身為上級,知情不報是為大忌,假如鄭景柱從其它渠道了解到了張清揚去朝的內幕,很難不對他產生看法,這樣一來張清揚今後的工作就陷入了被動。張清揚略有些為難,想了一會兒,決定先和嶽父陳新剛溝通一下。
等張清揚簡要地向陳新剛說明了在朝鮮所遇到的問題時,陳新剛想了想就說:“清揚啊,這件事需要軍委、外交部、國務院綜合研究一下,我看現在正好是休假,你來京城等消息吧。”
張清揚說聲好,然後為難地說:“爸爸,那我應該如何向省委報告呢?朝方提出的那些要求……您也知道不方便先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