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劉遠山的房間,劉嬌小心地過來,緊張地問道:“哥……怎麼樣?”
張清揚先是板著臉,然後笑道:“老爸答應了!”
“真的啊?太好了!”劉嬌興奮得跳躍起來,拉著哥哥的手說:“哥,謝謝你!”
張清揚愛憐地摸著她頭說:“自家人,不說兩家話。”
劉嬌笑嗬嗬地走了,估計去打電話了。張清揚回到房間想著去見農業部領導時可能遇到的不利情況,他需要提前做好準備,想好對策。
長假結束以後,張清揚並沒有馬上回江洲,而是按照計劃來到了農業部。在農業部寬闊明亮的大辦公室中,張清揚坐在沙發上,他的對麵就是抽出時間接見他的農業部高部長。高部長緩緩地喝著茶,耐心地聽著張清揚講解。
有了之前爺爺以及父親的忠告,張清揚沒有與高部長拉關係,更沒有請一些重量級人物幫自己說情。他也深知像高部長這種地位的人,對於國家改革的大政策方麵,一切都以工作為主,關係起不到任何做用,搞不好還會令他心生反感。
張清揚簡要地表達著自己的建議:“我覺得國內現在的農業體製最為迫切的是要解決‘三農問題’。現階段農民收入低,增收難,社會保障差,城鄉居民貧富差距大,農民權益得不到保障。其次是農村問題,農村麵貌落後,經濟不發達。最後才是農業問題,農民種田不賺錢,產業化程度低。我國在城市化發展過程中,一些失去土地或務農工作的農民流轉到城鎮謀生,一部分更是成為‘務農無地,上班無崗,低保無份’的流動人口,甚至成為‘高危人群’。而另一部分已長期在城鎮立足,有穩定的工作、社保、醫保、住房甚至有自己的企業或股份,但卻又在原來的農村中持有承包田地和宅基地,不合理地得到兩塊資源。因此‘三農問題’已成為城鄉一體化的全國性問題,已成為我國國計民生、社會穩定、國家安全的大問題。隨著科技水平的進步和改革開發的進一步實施,小農經濟的弊端越來越明顯,大城市基礎設施日新月異,但農民負擔卻日益加重,這種貧富超距的拉大是國家發展中的毒瘤。”
高部長點頭道:“你說得都對,上頭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最近幾年的大會也比較重視農村經濟發展,要不然農業稅就不會取消。”
張清揚微笑道:“國家取消農業稅,以及提出的一係列惠農措施是在政策上支持農業的發展,但是我認為這還不夠。要想讓我國的農業得到完美的轉變,就要從發展模式、發展方向上轉變,隻有從根上轉變思路,才會取得進步。我國有9億人口在農村,三農問題是關係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成敗的重大問題。農業發展直接影響國家經濟的正常發展,占我國人口3/4的農村人口總體生活情況是國內總體生活情況的最主要體現。沒有農村的穩定就沒有全國的穩定,沒有農民的小康就沒有全國人民的小康,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民經濟的現代化。因此不加快農業體製改革將是非常危險的,如果不從根本上解決農業產業問題、農村問題、農民問題,將危及我國整個經濟。”
無疑,張清揚的話比較尖稅,聽著他的所談所講,高部長微微皺眉,顯然沒有想到這位劉係的第三代領軍人物,敢當著自己的麵,如此直截了當地批評現階段的農業問題。這不但需要係統的考察,更需要難得的膽量!
高部長略微琢磨了一會兒,抬頭讚許地望向張清揚。高部長與張清揚沒有什麼來往,兩人間現在隻是工作上的交流,是對國計民生的純粹探討。所以,張清揚能說出這些話,更顯得十分可貴。要知道他的尖銳言論很有可能被政敵抓住把柄,而他偏偏沒有考慮到派係的鬥爭,更沒有擔心高部長會落井下石,他的坦蕩著實令高部長欽佩。
見高部長沒有接話,而是在低頭沉思,張清揚又笑道:“我國上世紀的農業改革打破‘大鍋鈑’、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促進當時的農業發展發揮了巨大作用。但是這種剛起步的改革,實際上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是以生存壓力迫使當時農業進行‘倒退式’發展。如果當時城市國有、集體工業和商業改革仍停留在如同農村一樣的個人或多人承包、租賃式的層麵上,不繼續深化,不進行根本性的體製改革,那麼現在我國城市和工商企業等各種經濟就會出現如同現在的農業、農村、農民一樣的‘三農問題’。說句不該說的話,當時的農業改革是在替國有、集體工業、商業的發展承擔風險,這是對農民不公平的待遇。”
“小農經濟的先天不足就是少量土地與多餘農民剩餘勞動力的問題,有近3億過剩勞動力進城打工,但城市並沒有足夠的就業崗位提供,形成數以億計的農村勞動人員就業難、收入低、幾乎無保障的局麵。當我們意識到農業重要性時,又往往就農業抓農業,孤立地對待‘三農問題’,未能從農業體製的根本上進行改革,把它與消除城鄉二元體製和消滅農村、消滅農民,把農業變為規模化農業產業整體來規劃改革,把它與二、三產業有機結合起來發展。進入wto後我國農業產品又麵臨外國農業強國的競爭,單一的家庭生產單位無力進行市場競爭,我國農業在發達國家農業麵前幾乎潰不成軍。所以,體製、規模的改革迫在眉睫,將會影響國家未來二十年的經濟走向!”
“所以,你的意思就是以工業模式類的體製來稿農業生產,讓農民像城市居民一樣成為擁有土地、利用土地工作的上班族,或者說打工者?”高部長適時地插話道,在張清揚講解的同時,他一直都在看手中的那份幾萬字的農業改革建議書。可以說,張清揚的講解令他頗為震動,他無論如何也想象不出一位副省級城市的市委書記竟然有這麼深刻的理論知識。
張清揚點頭道:“在近半個世紀農業發展曆程中,上麵和地方各級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精力,出台了許多配套支持幫助農業發展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始終未能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其根本原因在於幾千年遺留的、根深蒂固的、以個體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的農業體製和傳統農業文化意識,以致於幾乎所有國人將每個農民都應有一畝三分地、或一定生產資料進行自給自足的農業生產個體農戶經濟視為千年鐵打的規律而不敢越雷池一步。事實上這是不對的,更談不上科學。這種觀念使在此基礎上推行的一係列農業改革從一開始就存在先天不足的根本性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