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殲7F【推薦關鍵期了,求追讀!】(1 / 2)

一周之後的一個上午,611所的風洞測試中心內。

盧育英坐在控製室裡,等待著這座新投入使用的風洞完成進氣道試驗所需的全部調試工作。

而在他手邊,就放著那個被加急製造出來的縮比模型。

在結束和常浩南的見麵之後,盧育英就帶著前者提供的全部資料幾乎是馬不停蹄地飛回了蓉城,隨後迅速安排手下的工程師以24小時兩班倒的形式開始對設計方案進行最終的完善。

由於常浩南已經幾乎全部完成了進氣道/前機身一體化設計方法所需的理論基礎和模擬工具,因此整個初期方案設計和等比模型的製造過程一改前段時間的屢屢碰壁,進行得非常順利。

除此之外,考慮到這些技術資料幾乎全都是電子版的,盧育英也順理成章地在這個殲7F新方案的完成過程中嘗試了計算機輔助設計。

在剛開始的兩三天時間裡,由於軟件操作不夠熟練,甚至有些老工程師不會使用計算機等種種原因,進度甚至還不如傳統方式。

但是在盧育英頂住壓力,換上了一批年輕人之後,計算機的效率優勢逐漸開始體現出來。

就連很多一開始怨聲載道的同誌,在適應之後都紛紛表示不願意再用回鉛筆和繪圖板了。

在這樣多重因素的buff之下,一星期的時間裡,他們甚至拿出了存在微小不同的兩版設計。

而今天正在測試的,正是其中名為殲7F2的一版。

不久之後,一個穿著淡藍色工裝的工程師手持一份報告走了進來:

“報告盧總,風洞進氣道試驗係統已經校核完成,流量係數、總壓恢複係數和畸變指數的重複性精度都在設計指標要求的範圍內,完全具備承擔正式型號試驗的能力。”

“好,準備開始吧。”

隨著盧育英在報告上麵簽下自己的名字,風動工程師們便開始了緊鑼密鼓地準備。

超音速風洞每一次工作時間很短,根據測試的速度不同,長的也不過能達到幾十秒,短的則可能隻有幾毫秒。

如果要想對一個氣動設計進行全麵測試,往往需要幾個月甚至幾年時間。

但由於殲7F的改動並不算大,盧育英這次的重點測試對象隻有機頭和進氣道部分。

再加上有常浩南提供的模擬工具,對於測試條件的選擇也是有的放矢,所需要的測試次數隻有通常情況下的一個零頭。

因此在測試開始後第三天的一大早,睡在辦公室的盧育英就被一個電話叫到了風洞中心。

“盧總,風洞測試結果跟咱們之前的計算結果的偏差極小,這個設計沒有任何問題!”

看到盧育英的身影之後,一直在風洞這邊值班的工程師興衝衝地拿著測試報告走了過來:

“您這次從京城那邊拿回來的設計方法簡直是神了,在70%進氣流量以下,幾乎完全都能對上,而且這性能,跟咱們之前的幾版設計比起來,簡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盧育英接過報告,直接翻到了最後的結論部分。

“好,好啊!”

雖然隻說出了三個字,但從他顫抖的雙手和臉部肌肉上不難看出,這位資深飛機設計師同樣處在巨大的興奮之中,隻不過定力更高罷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