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的測試準備工作開始,試訓基地內部又重新忙碌了起來。
之前在那架19號機上麵做過的彈機適配工作,還得重新在旁邊機棚裡停著的05號原型機上再做一次。
尤其是殲8c上麵的1471g脈衝多普勒雷達,跟老型號上麵的單脈衝雷達根本是兩個時代的產品,不僅主波束完全不同,連續波照射器的布置方式也是大相徑庭,因此需要分頭對雷達和cwi-f進行兼容性調試。
這對於試訓基地的地勤人員來說同樣是個全新的挑戰。
直到第二天下午三點鐘,在601所和14所等多個單位的協同配合下,殲8c的05號原型機終於連夜完成了靶試前的各項準備,並掛上了兩枚測試用彈準備起飛。
試飛員自然還是馮林。
由於是第一輪靶試,為了穩妥起見,這一次的預定發射距離仍然是10-15km,目標也還是兩架常規的hb170b亞音速無人靶機。
這種型號可以攜帶角反射器,有足夠的rcs麵積,易於被雷達截獲,飛行高度、飛行速度均處在大部分對空武器最舒適的殺傷區間中,屬於訓練和測試中的基礎科目。
雖然在常浩南看來,讓殲8c和霹靂11的組合去打這種東西屬實有點大材小用,但凡事都得講究個循序漸進,總不能一上來就去打超音速實體靶機。
儘管八三工程的幾架原型機已經進行了多輪試飛,甚至也已經在香洲航展上大出了一次風頭,但是試訓基地此前隻測試過未經大改的03號原型機,而在電視上看到的東西畢竟也不如現場直觀。
所以今天馮林在帶彈狀態下乾脆利落的起飛動作還是在塔台指揮中心裡麵引起了一陣陣的讚歎。
當然,對於601所的眾人,尤其是常浩南而言,這種情況已經見得太多了。
大家甚至都沒什麼情緒波動,隻是緊盯著那塊顯示著空情信息的crt顯示器。
“05號機已經進入測試空域,雷達啟動正常!”
一切準備流程似乎都和上一次全然無異。
但經驗豐富的指揮員還是敏銳地察覺到了一些細微的區彆。
比如飛行員報告雷達完成啟動的時間比之前稍早了兩分鐘左右,以至於這個時候靶機才剛剛完成起飛準備。
於是,隻好又等了一會才向飛行員通報目標情況:
“靶機已經起飛,預計兩分鐘後進入目標區域!”
“收到!”
一切好像又回到了正軌。
然而一分鐘後,當指揮員在無線電中進行第二次通報時,情況卻出現了一些變化。
“靶機預計一分鐘……”
“05號機報告,35km,雷達截獲目標!”
說到一半就被打斷的指揮員手裡拿著通話器,直接愣住了大概一秒鐘時間。
他已經在試訓基地擔任塔台指揮將近10年時間,還從來沒遇到過這種情況。
35km這個距離倒還不至於讓他如此驚訝,畢竟之前蘇27打靶的時候,發現目標的位置甚至還要遠上不少。
關鍵在於角度。
一般來說,戰鬥機雷達的搜索範圍是一個以機頭為圓心的扇麵,對於機械掃描雷達來說,扇形範圍內不同區域的搜索能力不會出現太大差異。
但目標跟蹤,或者說目標截獲則不同。
這個過程要求雷達波束的中心始終照射於目標,隨目標的移動來改變波束的照射角度,以獲取到目標相對雷達天線的角度信息。
當目標處於瞄準線,對於大部分戰鬥機來說也就是機身軸線上時,角跟蹤的誤差為0。
偏離軸線的程度越大,跟蹤精度越低,截獲難度也隨之變大。
而這次馮林報告截獲目標的時候,靶機還處在05號原型機的大約40°方向上,高度也低了一千多米。
甚至都可以算做下視下射靶試了。
雷達探測比自己更低的中低空目標時會受到地雜波的乾擾,截獲目標的難度也要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