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首見殲10(下)(2 / 2)

……

例行的客套流程並沒有持續太長時間,一群人的話題很快回到了麵前的這架戰鬥機上麵來。

“雖然我們之前沒見過麵,但你的內外流一體化設計方法,還有一些仿真模擬和計算機輔助設計的思路,其實已經對我們產生不少幫助了。”

楊韋把常浩南帶到了飛機旁邊的那台電腦前。

上麵正顯示著某種工況下,殲10進氣道入口處的cfd模擬結果。

“我看楊工正在做的計算,應該也是早就對這方麵有所研究了吧。”

眼尖的常浩南注意到,在這個建模裡麵,進氣道和機體之間的六處連接已經呈現出了不同的角度。

而那架即將完成總裝的原型機則還是最開始的設計。

也就是說,楊韋已經注意到了那六根原本隻是用來結構補強的加強筋,實際上還可以發揮整流拉渦的作用,進一步降低進氣道抖振,保證嚴苛條件下的進氣穩定性。

並且已經開始著手進行相應的優化設計了。

隻不過他畢竟無法預測未來,所以在更改原型機設計這方麵,顯然要保守一些。

尤其這還屬於一個錦上添花的部分,優先級肯定要低於保首飛節點。

後麵和試飛過程中提出的其它改進內容一起,等到製造03號原型機(02是靜力驗證機,不用作試飛)的時候再一起用上就好了。

“這畢竟是未來的趨勢嘛。”

楊韋點了點頭承認道:

“不過你那篇論文確實給了我不少啟發,否則計算結果也不會跑得這麼順。”

“隻是可惜,十號工程立項的年代比較早,絕大部分設計資料都是紙質的,想要完全實現數字化設計和製造,就隻能等下一個型號了。”

實際上,包括常浩南親自經手過的殲8c還是殲7f,都算是半路出家搞的計算機輔助設計,雖然也發揮了非常顯著的效果,但畢竟不如從頭開始的項目那樣通透。

“沒關係,就當是先積累經驗,可以等後麵設計殲10s的時候,再考慮從頭搞數字化設計的事情。”

殲10s,也就是雙座版本,在原本的時間線上,是楊韋第一個獨挑大梁擔任總師的型號。

“其實我們已經在嘗試,同步開始對雙座型號進行設計了,不過因為設計團隊規模有限,進度還是要慢一些。”

楊韋點了點頭:

“不過後麵你能加入進來的話,這方麵的工作應該會快上不少。”

這次常浩南沒有直接回答,隻是靜靜地看著完工了大概七八成的01號原型機,在心中總結了一下後麵他準備進行的改動。

除了更換dsi進氣道之外,最重要的自然是換裝國產渦扇動力,並在此基礎上實現全權數字化控製。

其次是在飛控中升級喘振監測和控製模塊——

作為一種單發戰鬥機,殲10對於發動機的穩定性要求更高,對這項能力的需求也是最為迫切的。

最後就是一些細節了,在前世的殲10上,有不少不算要命,但總歸有些可惜的地方,他準備一並改進過來。

“這架01號原型機,大概什麼時候能總裝完成啊?”

常浩南向旁邊的楊韋問道。

對於一架新技術應用比例超過六成的全新飛機來說,自然不可能總裝結束就馬上開始試飛,還有大量的地麵測試需要進行。

而上麵提到的一切計劃,除了要提前對相關技術進行驗證之外,都得依托這些測試結果才能開展。

可以說在原型機下線之前,他已經做不了更多事情了。

“一切順利的話,今年4月到5月之間吧。”

楊韋幾乎不假思索地給出了時間表。

(本章完),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