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常浩南深度參與了渦噴14本身的研發,但因為開發QC/QD130的時候,渦扇10項目已經在同步進行,因此他對改燃之後的情況其實了解不算特彆多。
好在林青和另外一名負責造艦的劉姓工程師始終在旁邊配合著介紹。
哪裡是煙道、哪裡是進氣口,哪裡又是燃油管路……
以及為了進一步強化反潛能力而布置的減震浮筏、為了抑製艦體紅外特征而專門設計的排氣引射裝置……
可以說,雖然隻是一型成本限製比較嚴苛的護衛艦,但船舶工業係統還是和航空工業係統合作,儘可能地用上了一些可以提高作戰效能的高性價比技術。
除了儘可能提高本級艦的戰鬥力以外,更重要的還是給同樣已經進入規劃階段的新型國產驅逐艦鋪路。
唯一的問題是,燃氣輪機本身的使用成本會比柴油機更高。
不過既然054直接選擇一步到位的全燃動力,甚至都不是燃-燃聯合,那麼想必閻忠誠應該是在性能取舍方麵向油耗進行了一些傾斜。
“QC130之前在動力試驗平台上麵做的測試……結果怎麼樣?”
在林青某一句話說完的當口,常浩南突然詢問道。
去年航空動力集團成立的時候,他曾經畫過三張大餅。
其中一個就是在渦扇10核心機基礎上搞一型30MW級彆的船用燃機,準備應用於未來的國產驅逐艦上。
這個級彆的燃氣輪機,兩台即可帶動一艘8000噸級彆的驅逐艦,而如果上四台,那麼1.2萬噸乃至更高也不在話下。
而要想把航改燃搞好,那肯定要多參考一些用戶給出的反饋。
“燃機本身倒是沒什麼問題。”
林青回答道:
“體積、重量、輸出功率、平均故障間隔還有油耗這些都在最開始的設計指標範圍之內,隻有噪音和振動水平,為了和油耗妥協所以稍微大了一些,不過再怎麼大,比起柴油機來還是強出好幾個檔次了……”
“目前的主要問題跟那兩艘052其實是一樣的,咱們的海軍過去幾乎沒裝備過全燃動力軍艦,所以無論是艦員還是船廠,對於燃機的保養、檢修、維護都還不是很適應。”
“尤其是每次航行結束之後,或者出現故障的時候,因為燃氣輪機相比柴油機更複雜,所以檢查和維修消耗的時間大概要多出大概兩到三倍,不過這些都可以通過訓練逐漸克服……”
其實總結起來就是,雖然不太愛壞,但如果壞了就比較麻煩。
聽到這裡,常浩南突然靈光一閃,看向一直跟在身後的雷誌興和劉方平:
“咱們之前給LNG船開發的那套設備狀態監測和故障自動診斷(ECM&FD)係統,應該可以移植到這艘護衛艦上來?”
之前常浩南在開發出可用的流形學習算法之後,第一個想到的應用場景就是風險和故障診斷。
隻不過這需要大量傳感器提供數據,以2000年的技術水平而言,飛機,至少中小型飛機很難滿足這種要求。
所以就首先把這套係統用在了LNG船上——
蒸發氣完全再液化係統會影響到整船的結構設計,即便對於存在安全冗餘的Gas-Transport液貨艙來說,仍然要麵臨一定風險。
而如果把包括液貨艙、動力係統和船體結構在內的整船核心數據都接入到新係統裡麵,就可以提前對這種風險進行預估。
比如船上的某個閥門因為年久失修或者安裝不到位等原因出現了失效風險,就會對上下遊,乃至全船的管道壓力數據產生一定影響。
在過去,隻靠人工核查的話,很難從大量數據乾擾中找到這種影響。
往往要等到閥門真的失效了才能亡羊補牢。
但在有了數據提取能力之後,有針對性的提前預防就成為了可能。
而類似的係統,似乎完全可以在經過簡單調試之後,就安裝在軍艦上麵。
像LNG船那樣應用到全船或許成本太高,但隻用於動力係統問題並不大。
這樣一來,檢修過程所消耗的工時必定會大大減小,出現故障的風險也會相應降低。
從全壽命周期的成本來看,絕對是血賺不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