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6章 就叫渦扇20吧!(1 / 2)

“80噸……那比運8還是要稍微大一些吧?”

丁高恒並沒有馬上回答,而是思忖片刻,然後對常浩南問道。

後者點點頭:

“對,目前運8的最新改進型是運8f400,最大起飛重量在65噸左右,極限狀態下的載重能達到20噸,不過這就隻是紙麵性能了,實際不會這麼起飛的。”

常浩南此前參與過運8三類平台的改進工作,對這些指標自然還是比較清楚的。

稍作停頓之後,他又繼續補充道:

“如果新的中型運輸機使用兩台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作為動力,那無論如何肯定要比運8和c130大上一圈,80噸這還是考慮到軍用運輸機需要過量的結構冗餘,而且還有在劣質跑道上進行短距起降的需求,否則要是按照民航機的標準來算,推個100噸左右都綽綽有餘。”

渦扇10的核心機畢竟是4代的底子,哪怕目前因為工藝和材料問題處於較低標定的殘血狀態,但最終表現出的推力指標也不可能弱於ps90a,而油耗和壽命就更不用提了。

兩台ps90a都能推動百噸級的圖214/c909,那兩台新發動機顯然更是沒問題。

“我的意思是,你剛剛說新機型瞄準的市場是想要淘汰老式c130和安12的用戶,這會不會跟他們的定位需求不符?”

丁高恒表達了自己的擔憂。

或者說,是立項決策過程中其他人的擔憂。

因為他同時從抽屜裡掏出了一個筆記本,把常浩南剛才說的一些要點給記了上去——

解放軍航空兵本身雖然也有中型運輸機更新換代的需求,但是在手頭已經有了近二十架各種型號的伊爾76,後續仍然有十幾架伊爾76mf訂單未交付的情況下,顯然並不迫切。

至少換裝優先級不可能高於殲11b和殲10a。

所以最好還是能通過出口實現快速回本。

在大型飛機出口這塊,華夏其實沒什麼像樣的經驗。

雖然這幾年也陸續簽署過幾筆運8f400的外銷訂單,但加起來也隻有個位數的成交量。

這種麵對第三世界國家的軍售,單個產品身上的利潤本就不多。

每單一兩架的生意真就是賺個吆喝。

當然運8改進型本就是短平快的低成本項目,賺吆喝就賺吆喝了。

可新機型那是要研發經費的。

雖說利用常浩南這些年累積下來的口碑,當然還有創造的價值,哪怕直接扶一個項目上馬也並非難事。

但最好還是能以理服人。

這方麵,常浩南當然是沒問題的。

因此當即解釋道:

“像是c130那樣純粹的戰術運輸機,在裝備序列裡麵的定位非常單一,都要配合更大的戰略運輸機來使用,像美國,以前是c141,後來是c17,蘇聯人更是直接取消了安12的升級計劃,把伊爾76當成通用運輸機來用,搭配更大的安22執行空運任務……”

“但這是大國,至少是地區強國才能玩得起的辦法,現在冷戰結束,大部分國家都開始放鬆在軍事方麵的投入,更是伺候不起這麼複雜的體係,所以對於中小型國家來說,其實更需要沒有那麼專業,但是功能更齊全的型號。”

“我們這個新型運輸機,可以直接參考伊爾76的機身截麵,保持或者略微減小寬度,主要減小長度和翼展。這樣雖然體量上隻比c130大20噸,但是實際可裝載貨物的體積要多得多,對於中小型國家來說,一種型號包打全部需求,而對於我們來說,也可以作為輕中重搭配中的輕型運輸機來用。”

“甚至還可以考慮在設計的時候就在機翼外側布置空中加油所需的硬件係統,隻要在機艙裡安裝油罐,就能承擔一部分空中加油機的職能……”

常浩南的思路,其實就是一機多用。

世紀之交這會的人,尤其是96年以後,重新開始承擔外部軍事壓力的華夏人,其實很難想象進入21世紀之後,世界各國的武備廢弛程度有多麼誇張。

畢竟冷戰時期,很多軍隊的目標就已經是“讓國民以為自己受到了保護”。

現在沒了來自華約的威脅,那即便沒有軍隊,國民也可以認為自己已經受到了保護。

所以,彆說字麵意義上的小國,哪怕是一些過去可以被稱為“列強”的國家,軍隊也是能混一天算一天。

什麼戰略運輸需求?

幾年都未必能趕上一次的玩意。

真到了那個時候,去租幾架戰略運輸機嘛。

抱著這種心態的國家可是相當不少……

而在聽過了常浩南的完整計劃之後,丁高恒並沒有繼續猶豫太久,便開口回答道:

“裝備研發的事情,誰也不可能一言堂,所以具體是否立項,還是要經過航空工業那邊的判斷,還有上級批準才行。”

“當然,從我個人的角度看,你的想法應該是可行的……”

實際上,能表態到這一步,其實就已經是答應的意思了。

搞技術的,又是領導,自然不可能把話給說得太滿。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