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4章 網絡編碼技術(1 / 2)

常浩南提出的思路,倒是不難理解。

甚至於,這會其實已經有一些國家開始在內部論證此類衛星凝視技術的可行性了。

當然,讓設備在維持成像質量不變的前提下不斷調整角度同樣不是個簡單的事情。

但相比於大載荷衛星,重型火箭運載這些需要強大綜合國力才能支撐起來的東西,單單一個可動設備平台,對於大多數體量有限但手頭有一定高精尖技術的國家來說,都是努努力就能夠到的東西。

說穿了,這東西跟瞄準吊艙上麵的多自由度雲台在基本原理上都是一致的,相關聯的前置科技比較少。

而對於當前外部環境還算良好的華夏而言,也可以走引進-消化吸收這條路。

不存在完全不可跨越的技術壁壘。

“這樣的話……倒是確實可以把每顆衛星對重點地區的有效監視時間拉長。”

無需常浩南過多解釋,欒文傑很快就想通了其中的關節:

“但軍事偵察的重點在時效性,軍艦如果全速航行,一個半小時就能跑出去大概100公裡遠,所以光是能拍到有效畫麵肯定不夠,還得保證拍到的東西能實時傳回來才行啊……”

“如果衛星在我國上空拍攝太平洋西部,那倒是還好,但要是衛星本身在太平洋東部,甚至在赤道以南……那就算能獲取到偵察數據,也得等上差不多十幾個小時才能重新進入數據傳輸窗口……”

剛剛興奮起來的眾人頓時又冷靜下來。

不過常浩南的心態倒是平穩得很,隻是稍稍歎了口氣:

“沒辦法,衛星監視這種事情,本來就是隻有超級大國才玩得轉,就算通過一些小技巧能提高一些效率,但比如星間鏈路之類的核心技術,總歸還是繞不開的……”

“……”

無論如何,今天能捕捉到小鷹號的位置,本來就是意外之喜。

至於24小時監視華夏周邊海域的事情,完全是陳達直一時間的心態膨脹。

所以,在一番心態上的起起落落之後,大家總歸還是進入了之前就準備好,但因為中間的插曲而被推遲到現在的慶祝環節。

隻有張維永,不聲不響地跟在眾人最後麵,低著頭似乎在思考著什麼。

“張總?”

跟陳達直等一眾熟人聊了些家常之後,常浩南很快注意到了身後那?略顯孤零零的身影。

一直叫了三聲,對方才總算反應過來:

“哦……常總”

張維永露出一個有些不好意思的笑容:

“抱歉,剛才在想事情,有點溜號了,沒聽見。”

“還在考慮海洋監視係統的問題?”

常浩南自己其實也一直在思考這件事,隻不過他已經習慣了一心二用,所以外在表現一切如常而已。

“啊……沒錯。”

張維永點點頭:

“或者嚴格來說,是在考慮你最後提到的,關於衛星中繼通信的事情。”

“從我們現有的發射能力上來講,要想往地球同步軌道上打一顆像是鎖眼那樣的大型偵察衛星確實有難度,但如果隻是通信中繼衛星的話,大概隻需要3-4顆,就可以滿足低軌衛星之間,以及低軌衛星與地麵之間的通信聯絡要求了。”

“如果能建成這樣一套中繼星座,那我們在很多方麵,都可以不再追求全能的單一衛星,而是把不同功能拆分到大量低成本的小衛星上麵,更符合我們當前的運載能力水平……”

“……”

聽過對方的解釋之後,常浩南在內心不由得發出一陣讚歎――

這個“以量換質”的思路,哪怕擱在十幾年之後,都算是相當先進的概念。

雖然日後這一指導思想下最出名的東西可能是星鏈,但其實早在2014年空X畫餅之前,華夏方麵就已經在遙感衛星領域引入了相同的思路。

拿出來產品則是“吉林一號”光學遙感衛星星座,最終計劃部署超過300顆衛星,實現對全球任意一點重訪周期小於30分鐘的目標。

幾乎接近於實時偵察。

而張維永的思路,甚至更加狂野。

不僅要追求信息獲取層麵的效率,還要追求信息傳遞層麵的效率。

例如一顆衛星在地球另一邊獲取到了一條有效的圖像信息。

然後無需儲存起來等待短則90分鐘,長則幾小時之後的通訊窗口,而是馬上通過2-3次中繼通信,將信息傳回到地麵的控製中心。

將衛星偵察的時效性徹底壓低到理論極限附近。

“通信中繼星……”

常浩南低頭思索了片刻:

“我記得921工程裡麵,為了解決我國測控站和測量船覆蓋率不夠的問題,好像就有一個數據中繼衛星的研發計劃?”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