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簡直呼之欲出。
“那還有什麼好猜的……不就是F136……或者是F135麼?”
常浩南當即坐直了身子。。
“嗯……我們最開始也是這麼推測的,但是拿到數據之後,反而不太確定了……”
金旭一邊說一邊點擊了一下鼠標。
PPT隨之切換到了下一頁:
“他們給出了和風扇有關的一些數據,但說真的……不太像是一台典型的軍用航發……”
幕布上麵,顯示著一張設計圖。。
說是和風扇有關,但其實,隻有葉片部分的參數相對比較完整。
當然
,如果隻是像SeA650那樣,僅在一號支點上使用新的非接觸磁性軸承,那其實也用不到更多參數。
而很快,常浩南便明白過來,為什麼對方說這不像是一台軍用航發……
“這個尺寸……如果換算過來的話,直徑怕不是得到一米三左右?”
一名工程師在紙上簡單計算了一番之後抬起頭,露出頗為震驚的表情:
“他們到底想造出來個什麼?”
要知道,大部分軍用航發,為了保證高速性能,都不會采用特彆誇張的涵道比。
一般情況下,戰鬥機用的大推力航發的直徑大概也就在1.1米左右,而中推則要縮小到0.9米附近。
這個1.3米的直徑放在正常比例的航發上是什麼概念呢?
圖160轟炸機上那個NK32,也才1.45米左右而已。
這種尺寸,一般都是照著20噸推力往上,去給超音速戰略轟炸機去設計的。
但這都21世紀了,哪還有人會選擇這條技術路線?
不過,對於常浩南來說,這倒不是什麼問題。
F135/136為了滿足F35“單發重型機”,還要進行垂直起降的推力要求,確實選擇了一個更大的風扇尺寸。
如果他沒記錯,應該是1.27米。
算上機匣包圍的結構,確實就差不多是1.3米附近。
反而更加驗證了剛剛的猜測。
真正讓他在意的,是這個葉片的外形。
常浩南前世當然沒有接觸過F135或者F136的詳細設計參數,不過F35B在垂直起飛的時候,是可以直接看到升力風扇的。
哪怕僅從肉眼都能分辨出來,眼前這個葉片,和他上輩子看到過的截然不同。
而與此同時,坐在旁邊的張振華也發現了不對味。
但不是形狀。
“常總,英國人這個葉片……是不是輕得有點過分?”
他湊到常浩南耳邊,小聲詢問道:
“我雖然隻是估計,但按照它這個尺寸,除非完全挖空,把壁厚設計到非常薄,否則就算是用上鈦合金,也不可能拿出這個重量來吧?”
一時間,整個會議室都陷入了沉默。
“或許英國人本來就給了我們假數據呢?”
很快,就有人給出了非技術層麵的猜測:
“根據我的經驗,他們過去可沒有這麼好說話,什麼好處都還沒看見,就敢把設計參數拿出來。”
這個觀點,倒是得到了不少認同。
鎬飛集團早在80年代末就開始和羅羅有過合作關係,可以說是國內最了解英國人是什麼德行的一群人。
隻要有事,往壞處想大概率沒錯。
不過,也有不同意見:
“以羅羅的水平,就算是假數據,也不可能有這麼明顯的漏洞吧?”
“而且他們也沒必要這麼乾。”
張振華補充道:
“想讓我們認同調查報告的結論,肯定是要把合同給簽了的,真實數據他們早晚都要給,如果覺得提前拿出來有風險,那完全可以等合同簽完之後再說,沒必要搞這麼個低級的假方案出來……”
眾人你來我往,提出的猜測也是越來越離譜。
最後自然也沒爭出個一二三來。
隻好把目光重新投向坐在首位的常浩南。
但後者此時也有點拿不定主意,隻好給出一個折中的方案:
“不管怎麼樣,先模擬一下這個葉片的性能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