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時間,甚至都沒人注意到從外麵進來的常浩南。
最後,還是他自己湊過去問了一句:
“有什麼進展麼?”
突然從身後傳來的聲音,把其中好幾個嚇得一激靈。
魏永明也趕緊起身:
“常總,比對結果出來了。”
雖然看到這副架勢的時候,常浩南就猜到肯定是有了突破。
但是直接突到終點,還是比較出乎預料的:
“全出來了?”
“沒錯。”
魏永明直接把旁邊剛剛打印出來的一份報告塞進常浩南的手裡:
“14號樣本,一種用全局最好位置和粒子個體最好位置的高斯采樣取代粒子速度更新公式的粒子群算法,還有22號樣本,是一種經過降維優化的遺傳算法,這兩組測試的結果明顯好於其它組彆,實際上也好於我們最開始的估計,隻是它們二者之間孰優孰劣還沒有定論……”
經過優化的粒子群算法,本身就是常浩南事先比較看好的對象。
當然結果也沒有讓他失望。
至於另外一個……
“不用定論了。”
常浩南飛速看了看最後的結果:
“拿到生產端,實際測試一下看看!”
實際上,他倒也不是非得比出個高低——
在隻剩下兩種選擇,而且性能還在伯仲之間的情況下,最後的結果肯定是“我全都要”。
讓客戶根據實際情況,自行決定使用哪種算法即可。
而之所以提出要做生產測試,隻是恰好趕上了而已……
“老楊那邊的硬件適配也完成了?”
魏永明手上整理資料的動作一滯。
彆看他和常浩南要負責工控係統,以及裝夾定位算法兩個部分,但軟件層麵的東西,隻要理論基礎紮實,加上思路理順,反而能夠比較穩定地肝出結果。
反倒是硬件方麵。
機床不是家用電腦,遠沒有後者那麼好的兼容性。
在工控係統更新之後,往往需要花很大功夫進行適配。
尤其是整套動作係統大部分來自意大利,所以中間還要和他們進行對接。
而意大利人的效率……
隻能說懂的都懂。
“也是巧了,昨天才通過的驗收……”
常浩南露出了一個滿意的笑容。
……
出於軟件適配硬件的原則,生產測試,自然得安排在火炬-C.B.法拉利公司的車間裡進行。
正如之前楊衛華所說,自適應加工原型機是在一台MS45T三軸CNC加工中心的基礎上改進而來的。
因此從外形上看,似乎和旁邊的同款產品沒有任何區彆。
但在機床啟動之後,需要導入的生產數據卻比老型號複雜了很多。
三軸加工中心,生產不了過於複雜的曲麵。
比如銑葉輪的流道時,銑刀要伸到流道內,如果主軸上沒有擺頭、或者工作台上沒有轉台的話,就無法完成加工。
因此,常浩南隻是提供了一個典型的鋁合金飛機結構件作為測試對象。
裝夾定位算法本身的複雜程度很高,不可能通過機床本身完成計算。
但MS45T允許外接設備,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這一點不足。
“測試開始!”
隨著常浩南一聲令下,一眾技術人員便分彆開始了準備工作。
很快,算法控製參數和工件加工方案便被輸入到電腦當中。
“軸向切深設置為6mm,采用非均勻加工順序,共產生168個中間狀態質心,其中159個(94.64%)質心被優化後的固定裝夾區域包絡,經過18輪迭代之後,目標函數收斂至0.7789……”
“三個定位點坐標分彆為A?(394.73,-219.87)、B?(367.00,?0)、C?(292.07,-218.40)……”
“……”
魏永明這邊剛剛彙報完計算結果,楊衛華就已經完成了對待加工薄板胚料的三點固定。
接下來,就是把加工程序導入
到工控係統當中。
由於代碼已經提前完成編寫,因此整個過程隻持續了不到10分鐘。
在安全員最後確定設備情況無誤之後,保護罩被合上。
緊接著,眾人耳邊就響起了切削液衝擊銑刀,以及銑刀切割原料的聲音。
保護罩外殼有一個透明窗口,可供操作人員看清裡麵的工作情況。
但這種精度的加工,光憑肉眼其實是看不出個一二三的。
好在MS45T在經過升級後,可以直接顯示切削力的測量值。
因此,隻需要看一眼屏幕,就可以大體了解機床目前的運行狀態。
實際上,大體加工流程和傳統方式並沒有太大區彆。
隻是因為要變切削邊計算補償量,因此走刀的速度明顯變慢,以及每兩輪動作之間的間隔也延長了不少。
但卻省去了人工釋放應力的過程。
也減少了多次重複裝夾所造成的誤差。
甚至於,還會對部分沒能達到要求的區域進行二次補償……
總之,就是突出一個省心。
楊衛華看著眼前屏幕上不斷跳出的走刀步驟,突然感覺到了幾分恍惚:
“常總,如果以後所有產品都能這麼加工,那豈不是隻需要輸入幾個參數就行……甚至都不需要人員親自到場操作?”
常浩南輕輕摸了摸下巴:
“短時間內還做不到這個程度,而且這還隻是切削這樣一個相對簡單的過程而已。”
“不過,這倒確實可以算作是智能化生產的第一個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