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浩南稍微暫停了大概一秒,讓一眾領導稍微對PPT上的外形有個概念。
接著便重新湊到話筒旁邊:
“第一類是傳統的乘波體,也是從氣動性能的角度反向設計出的理論最優化概念外形,具備所有方案中最好的升阻特性,得益於錢院士等前輩的高瞻遠矚,我國在這一構型方麵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研究成果。”
“但乘波體的容積很小,且受製於特殊的外形,內部空間使用效率也偏低,在考慮任務載荷的情況下,幾乎隻能考慮在外部使用火箭,或是彈道導彈作為推進係統,賦予其較高的彈道高度和初速度之後進行滑翔,而對於使用空氣作為氧化劑的動力來說,存在難以克服的缺陷。”
“就武器應用而言,這類構型由於體積必定較大,幾乎隻能由發射車、發射井或是彈道導彈核潛艇攜帶,發射時的目標特征難以隱藏,且存在較大的射程近界,因此更適合執行中遠程戰略打擊……”
在座的都是自己人,常浩南也就不用整那些虛的,直接搬出戰略威懾用途。
不過,這部分內容,仍然算比較常規。
正如他自己剛才所說,國內對於傳統乘波體的研究相對成熟,因此之前在力學所和航天科工集團的彙報當中,自然也提到過相關內容。
隻是未必有這麼赤裸裸而已。
不過,常浩南在翻頁之前的最後一句話,還是說到了一眾人的心坎上:
“例如,如果給東風31型導彈換裝傳統乘波體外形的滑翔彈頭,那麼就能成為完整意義上的洲際彈道導彈,並覆蓋北美地區的絕大部分要害位置……”
有幾位首長更是直接眼冒精光。
作為99年閱兵之前才進行過試射的國之重器,東風31的地位確實有些尷尬。
射程上隻是勉強摸到洲際導彈的標準邊緣,導致實戰價值有限不說,還直接給彆人漏了底,導致威懾價值也大打折扣。
眼下增程之後的東風31A雖然接近開發尾聲,但也很難說就能亡羊補牢。
搞得裝備了東風31基礎型的二炮8xx旅相當尷尬。
航天科工集團甚至考慮過學習隔壁俄國人的經驗,把東風31當成運載火箭給打出去。
雖然也確實是個辦法,但怎麼說都有點可惜。
而且還很恥辱。
但要是能通過更換戰鬥部的方式使其“起死回生”,那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
反而給假想敵展示了我方的超高容錯率。
看著下麵聽眾的反應,常浩南清楚,自己寫那份報告的目的,恐怕已經成功一多半了。
但現在還不是高興的時候,因此他定了定神,繼續說道:
“第二類,是傳統的翼身組合體模式。”
“組合體氣動布局擁有傳統意義上的機身,因此內部空間使用效率很高,氣動設計的技術具有傳統設計思想的基礎和經驗,但其設計必須完全在三維意義上進行,其激波係非常複雜,研發和製造的成本很高,當年錢院士否決我國的航天飛機計劃,也正是出於此原因……”
“第三類是升力體氣動布局,其特性與翼身組合體類似,但外形完全不兼容使用空氣作為氧化劑的動力,必須使用運載火箭發射……”
“以上兩種構型在未來獲得更先進的熱響應與熱防護技術之後,可以考慮用於空天飛機等天地往返運輸的航空/航天器,或是武器發射平台,但因為過於高昂的成本,並不適合作為一次性的彈藥本身使用……”
常浩南原本打算迅速過掉這兩個並非今天重點的部分。
但位於中間的兩位首長之一卻顯然對此很有興趣。
甚至一邊在本子上記錄,一邊舉起了手。
笑死,領導舉手,那當然不能真當做請求。
所以常浩南屬實有點受寵若驚,趕緊停下了準備翻頁的動作。
“浩南同誌,你剛才提到熱響應與熱防護問題,正好之前有關載人航天工程的報告提到過,飛船返回艙的熱防護,包括美國航天飛機的熱防護,都是一次性的,隻能在再入大氣層的短時間內起效。”
對方抬起頭,語氣和藹:
“如果你說的高超音速飛行器需要長期在大氣層以內飛行,是否有相對成熟,或者至少可以確定有效的技術來保護飛行器本身?”
常浩南最開始的計劃裡其實有一部分相關內容,甚至涉及到了結構溫度場以及應力場的分析方法,隻是後來考慮到聽眾的接受能力所以刪掉了。
現在既然有人問起,他也就順勢總結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