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乾脆,(12+16)/2=14……當然,常浩南對外的說法是,希望能重現當年JF4風洞對於我國高超音速研究事業的推動作用……
而在薑宗霖的表態結束之後,其他人見常浩南沒有馬上進入總結的意思,便照例開始發表各自的意見。
“兩年以內……”
坐在會議桌中間位置的黃銳鬆首先開了口:
“那常院士,我們是不是考慮在中間這段時間,先依托現有條件進行一些技術探索?”
眼見並沒有人對自己的說法表達反對,他又進一步繼續道:
“我們從上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就一直在進行亞燃衝壓發動機的研發,雖說中間幾個型號都沒能批量裝備部隊,但也積累下來了不少有價值的研究和測試數據,尤其在整體式衝壓發動機導彈的設計領域。”
“如果條件允許的話,我們可以先開發一種速度在4馬赫左右,介於普通超音速和高超音速之間的試驗彈,進行一些地麵測試……”
然而,他剛剛說到一半,對麵另一名同樣來自航天科工,但屬於不同研究院的代表張福忠,就表達了反對意見:
“銳鬆同誌,我理解你對當年連續三種超音速導彈下馬感到惋惜,但我們要搞的畢竟是正兒八經的高超音速研究……”
“亞燃衝壓和超燃衝壓之間的差彆我想你比我更加清楚,如果真按照你的建議從4馬赫開始搞,我相信確實能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出成果,但那豈不是成了掛羊頭賣狗肉?”
黃銳鬆是當年包括C101在內一係列超音速反艦導彈的副總設計師,提出從亞燃衝壓開始搞,雖然確實有彌補當年遺憾的想法,但也絕對不完全是出於私心。
被這樣直接反駁,難免有些掛不住麵子:
“福忠同誌,雖然亞燃衝壓確實不能和超燃衝壓相比,但在結構優化和控製率設計這些方麵,總歸還是有值得借鑒的地方……更何況現在還沒有實際可用的超高速風洞,也沒有條件進行更深入的研究,總不能未來兩年時間都一直搞理論吧?”
其實常浩南本就打算趁著今天開會的機會,把後續第一階段的任務給部署一下。
隻是沒想到同誌們這麼有積極性,提前把這個環節給啟動了。
“咳咳——”
為了避免兩個人吵出火氣,他趕緊輕咳兩聲,讓整個會場重新歸於平靜。
“黃研究員說的有道理,在風洞研發的這段時間裡,我們也不可能無動於衷……應該進行一些條件允許的測試項目。”
聽到這裡,剛才還一臉緊繃的黃銳鬆不由得麵露喜色。
甚至還特地朝著張福忠的方向看了一眼,
然而還沒等他高興起來,常浩南就繼續說道:
“但按照我的想法,不是用亞燃衝壓發動機……而是用火箭發動機,直接進行飛行測試!”
???
這下子,不僅剛才陷入爭執的兩個人。
甚至連其它代表的臉上,都露出了略帶疑惑的神情——
用火箭發動機。
做飛行測試。
那這不就相當於打一發彈道導彈麼?
二炮都已經裝備十來個型號了,還有什麼好測的?
“我說的確實是彈道導彈……但不是通常意義上的……”
常浩南當然也看出了眾人的不解,當即解釋道:
“在新一代超高速風洞投入使用之前,貿然進行超燃衝壓發動機測試的風險和投入太大,所以我們隻能考慮用技術更加成熟的火箭發動機……但相比於常規型號,這個新型試驗彈會采用更高比衝的液態燃料、雙錐體布局、並預計在末端達到約6-7馬赫的速度。”
這個完全是突如其來的消息,讓現場在隨後的好幾分鐘時間裡都陷入了寂靜。
雖然乍一聽有點離譜,但仔細想想的話,這個思路似乎又非常合理。
雙錐體布局的潛力雖然不大,但相對應的風險也比較低。
唯一的問題是……用來測試什麼?
隻是比傳統的短程彈道導彈快了兩馬赫左右而已。
和中導差不多。
“在東風21……或者類似型號的基礎上進行修改麼?”
麵對常浩南,張福忠還是不好直接質疑,隻是試探著詢問道
“那當然不是……”
常浩南擺擺手:
“為了增強發射的靈活性,並給予一定的初速度,這個型號會使用飛機掛載,從中高空發射。”
“除此之外,導彈還會采用慣性-雷達-衛星複合製導,用於在戰術上測試未來高超聲速武器的效能,以及在技術上驗證其命中精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