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上級在年初給出的應對原則,我們不能做出主動激化或者升級衝突的行為,但也要保證在對方發起挑釁後的第一時間予以對等回擊,保證國家主權和尊嚴不受侵犯。”“現在美軍的第四代戰鬥機前出衝繩,如果真如他們的發言人所說,隻是在周邊海域進行聯合演習,那我們就以規模相當的海空聯合演習進行回應,你演你的,我演我的,井水不犯河水,這樣最好。”
“但是,我們必須考慮到另一種情況。”
喬晨青微微眯起眼睛,目光瞬間變得銳利起來:
“就是對手借助F22戰鬥機的隱身能力,在我國空域附近進行試探,甚至嘗試進行快進快出的入侵行為。”
整個會場內的氣氛,因為他這一句再直白不過的話而變得緊張起來。
“所以,我們必須想辦法提前跟蹤……或者至少是提前發現這些飛機的蹤跡,一旦發現它們靠近,就派出航空兵部隊進行乾擾和驅離!”
一時間,與會眾人紛紛低頭沉思起來。
又是反隱身。
又是那個老課題。
坐在這裡的其中一部分人當然知道,六年之前,我國曾經在反隱身作戰領域取得了無比驕人的成績。
那架“堪薩斯州幽靈”號的一部分碎片,至今還保存在一個不對外公開的檔案館中。
但其中畢竟有很大的運氣因素。
而且,經過改進後的雷達幾乎是在貼臉距離上才穩定發現了正在進入攻擊航線準備投彈的B2。
這對於東海上空的鬥爭形式來說顯然不夠——
一方麵,不可能允許敵人的飛機飛到距離海岸線太近的距離。
另一方麵,F22的隱身能力和機動性更強,留給航空兵的反應時間也更短。
因此,對反隱身作戰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空軍雷達裝備在這幾年中自然也進行過升級,但畢竟不算脫胎換骨,大部分真正的新一代裝備正處在研發關鍵階段,並不可能在這一兩個月裡就投入使用。
而且,在己方沒有隱身飛機作為陪練的情況下,麵對底細不明的對手能發揮多少作用,誰也不敢打包票。
長達幾分鐘的沉默過後,空軍裝備研究院副主任,同時也是空軍預警學院教授的李建強輕輕舉起了手。
喬晨青示意他暢所欲言。
“報告首長,這幾年來,我一直在根據巴爾乾半島的那兩個戰果,以及常總……常院士當年提出的理論,研究利用現有裝備儘量提高反隱身能力的方法。”
李建強回答道:
“總的來說,在麵對小RCS目標時,如果將四部單基地雷達中的兩部隻使用接受功能,另外兩部隻使用發射功能,組成一個複合式的雙基地雷達網,那麼在部署參數合適的情況下,有效探測範圍將比四部雷達分彆單獨使用提高45%以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