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凱峰不解地說道:“有什麼問題嗎?”
“沒問題沒問題,快請進。”
第二位老人激動得喜形於色,用和年邁年齡不相符的矯捷速度衝到門口,拉著林凱峰的手往裡走。
“老張,趕快倒水泡茶!”
“好好好,等我幾分鐘。”
第一位老人表現得同樣開心,麻利地翻找茶葉和暖水瓶。
“同誌貴姓?你是哪個公社的領導?”
“準備購買多少長白豬的豬崽?”
不一會,一杯冒著熱氣的香茶放在林凱峰麵前。
兩名老人一同坐到林凱峰麵前。
緊盯林凱峰的目光中除了開心和激動,好像還有一抹說不清,道不明的意味。
林凱峰感覺有點不對勁。
買一些豬崽而已,二人怎麼這麼亢奮。
就和打了雞血似的。
有問題。
林凱峰不動聲色地說道:“我叫林凱峰,準備為下麵的西河大隊,購買一批長白豬的豬崽。”
“請問二來是?”
“我叫徐浩東,是原家畜研究組的組長,旁邊這位是我的副手,張為民。”
老人簡單介紹了二人的身份,再次詢問林凱峰,打算購買多少豬崽。
林凱峰說道:“數量方麵暫時還有定下來,不過肯定是要大量購買的。”
“二位專家,我能不能先問幾個問題?”
“可以可以,當然可以了。”
張為民搶先說道:“凡是和養豬有關的問題,你都可以問,我們保證有問必答。”
一旁的徐浩東連連點頭。
說起養豬,二人絕對是專家中的專家。
從建國到現在,兩人彆的事情沒乾,專門和豬打交代。
林凱峰說道:“據我所知,咱們國家七十年代初,就已經開始引進進口種豬,為什麼到現在都沒有進行推廣呢?”
聽到這個問題,二人對視一眼。
笑容和激動漸漸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一臉複雜的情緒。
“林凱峰同誌你有所不知,咱們國家不是七十年代引進的進口種豬,五十年代初期,我們就從蘇盟引進過一批進口種豬,名字叫大白豬。”
“七十年代引進的種豬,名字叫長白豬,又是另外一個品種。”
張為民耐心解釋道。
“原來是這樣。”
林凱峰是理工科專家,對於家禽畜牧方麵的知識了解不多。
隻知道後世老百姓養的豬,百分之九十九都是白豬。
白豬出欄快,長肉更快。
到了八十年代中後期,老百姓的菜籃子問題得到了根本性地解決。
肉食品供應充足,靠的正是這些白色的進口豬。
之前,東山大隊養殖的幾頭豬,都是正宗的本土黑豬。
長肉慢,吃得多。
伺候起來頗為費力。
將長白豬這類進口種豬引入到東山大隊,利用東山大隊已經掌握的生物飼料,搞個養豬場應該不成問題。
有了養豬場,一方麵能夠解決大隊的吃飯問題。
還能通過賣豬掙一點富餘錢。
另一方麵。
還能幫助林凱峰,實現另外一個商業計劃。
並購縣肉聯廠。
將其改造為全國第一家,火腿腸生產企業。
國內第一家火腿腸企業,誕生於八十年代中期。
據說使用的設備來自島國。
由此可見。
島國現在已經有了火腿腸灌裝設備。
通過今年秋季廣交會,想辦法采購一兩套生產線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