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七十年代的商業貸款(1 / 2)

“林凱峰同誌,這裡沒有外人,你有什麼難處儘管說,隻要我們公社能幫忙的地方,你儘管開口。”

“有問題,公社幫你們公司解決問題,沒有問題,創造問題我們也要幫忙。”

李朝陽當了多年公社主任,縱然眼界和商業頭腦不如林凱峰。

依舊不影響他,明白林凱峰的言外之意。

顯而易見。

能不能大量解決公社的富餘勞動力,公社這邊也要幫忙。

林凱峰說道:“李主任,你知道銀行貸款嗎?”

“銀行貸款?”

李朝陽愣了一下,不確定地說道:“你是說向銀行借錢?”

“對,借錢。”

見李朝陽對於什麼是銀行貸款並非一無所知,林凱峰不緊不慢講起他的具體想法。

之前,林凱峰想的是機械廠全額投資。

幫助東山大隊建立養豬場,購買進口長白豬。

等到養豬場具備規模,能夠有序地提供優質長白豬。

林凱峰將會和市裡商議,兼並縣肉聯廠。

縣裡企業當中,十個有七個先天存在問題。

79年之前,還能勉強依靠上麵發下來的資金維持部分生產,給工人們開工資。

到了80年,國家正式開始實施政企分離,企業自負盈虧。

上麵不再向國有企業提供任何資金上的幫助。

彆說是縣一級的工廠企業,陷入無米下鍋的局麵。

軍工企業和各家重點研究所,同樣是朝不保夕。

自己想辦法養活自己。

身處這個大背景之下,大肆兼並縣一級的企業工廠,問題不但不大。

上麵還會大力支持。

畢竟,誰也不會嫌身上的包袱越來越少。

不讓機械公司兼並,這些企業就將成為市裡的負擔。

國家有決心壯士斷腕,讓國有企業自負盈虧。

省市兩級未必能狠得下心這麼做。

兼並不難。

難的是怎麼養活原來的職工,保證他們的生活。

又要並廠,又要進行一係列投資。

需要動用大量資金的地方太多了。

來的路上,林凱峰想到一個借雞生蛋的主意。

貸款。

從49年一直到79年,銀行向國有企業貸款,經曆了四個周期。

通過小範圍幫扶,一點點理清商業貸款對於企業生產的幫助。

到了50年代末,商業貸款進入了一個空前高漲的發展時期。

出現了全額信貸。

國有企業和工廠的周轉流動資金,統一由銀行貸款解決。

僅僅59年一年。

貸款數量超過過去十年總額。

兩年後,銀行貸款進入第三個階段,低穀期。

由於龍國已經完成了全麵的工業布局。

國有企業的一切資金來源,全部由上級主管部門下撥。

已經不需要再向銀行申請全額信貸,用作流動資金。

“李主任,同樣是去年,國家頒布的好消息,可謂是絡繹不絕。”

“除了加大外派留學生數量,銀行貸款的政策,也有了新的變化。”

“一個八個字就能概括,區彆對待,擇優扶植。”

聞聽此言,李朝陽似懂非懂地說道:“國家這是又同意,地方生產單位,可以向銀行貸款了?”

“不但同意,而且還會大力扶植有希望的企業。”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