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下來的兩天,官方動作頻頻,很快各大媒體就充斥著各種讚同南韓入夏的言論。
京城大學某著名曆史學教授:“夏韓兩國一衣帶水,本為一邦,如今順應時代潮流,大夏人應該放開胸懷,展現大國風範。”
某國際戰略研究所專家:“光是反移民不能治本。根源在於,南韓自身沒有生存能力,隻能依附於我國。要想徹底解決這個問題,隻能將南韓融入我國的國民經濟體係,合則兩利!”
教育部部長沈洪波:“這是一場東西方的價值觀之爭,我們應該積極應對,而不是掀起民粹主義,於國無益。”
……
就連李東也無法幸免,被大夏電視台臨時抓著拍攝了一段采訪片段:
“請問李東先生對近期的南韓事件怎麼看?”
“作為工商界人士,我對南韓入夏是持歡迎態度的。眾所周知,我國是中央集權製國家,提倡集體主義。而對集體主義而言,人口才是最寶貴的財富,我希望大家能夠把眼光放的長遠些。”李東照著提詞板一本正經地說道。
“有人擔心南韓人會搶了自己的工作,您怎麼看?長河集團會招聘南韓人嗎?”
“隻要是大夏人,我們集團都一視同仁。不過南韓人的教育水平遠遠不如國內,我不知道大家有什麼好擔心的,我們要相信自己,相信政府。”
“還有人擔心我們一旦接受了南韓人,那麼下一個就是無窮無儘的印度人,這才是大家恐懼的根源。”
“這種觀點是錯誤的,雖然印度人在我國境內務工的人數比南韓人還要多,但是南韓人是家園不保,印度人則沒有這方麵的困擾,應該不會出現同類情況。”
……
經過大規模的輿論引導,到了大夏和南韓簽訂合並條約的當天,國內的輿論漸漸從“接不接受南韓入夏”,變成了“如何接受南韓入夏”。
2150年8月17日,經過長達一個星期的“雙邊談判”,大夏和南韓政府正式簽訂了《夏韓(南)友好合並條約》,條約內容與之前的條約幾乎一模一樣。
不過在條約簽訂以後,雙方還簽訂了一個備忘錄,這個備忘錄才是最引人關注的地方。
備忘錄詳細說明了南韓人的移民方案,基本上就是黃院長所提方案的升級版,主要內容一共有三點。
第一,本次移民將會分時間、分階段進行,不搞一刀切和大包大攬。
第二,移民的主要目的地,為大陸之外的島嶼省份和奧洲大陸,不會向內陸地區搞攤派。
第三,本次移民的費用,中央政府隻承擔30%,說穿了就是一張船票,至於剩下的部分,全靠接收地和移民自行解決。
消息傳出,民眾們這才徹底打消了對南韓人的負麵態度,夏韓一家人的聲音又成為了主流。
條約簽訂的第二天,南韓省正是掛牌成立,省會設在漢城。原南韓總統權相宇成為首任南韓省的第一書記,主要負責的就是移民問題。
大夏願意幫助南韓人解決生存問題,在國際上取得了熱烈反響,就連一向戴著有色眼鏡看大夏的西方國
家,這次也是空前一致的表達了讚美。
盟主席稱:“大夏政府的暖心行為,讓他對未來更有期待了。”
蘿馬教宗菲拉濟格盛讚:“這是人性的光輝!”
不過南韓入夏的副作用,也很快就出現了。
8月20日,以哈沙克斯坦為首的中亞五國第18次向大夏提交了合並申請,並且也學著南韓人,將事件鬨到了國際聯盟的會議上。
其實真正說起來,中亞五國的困境要比南韓要嚴重多了,中亞地區緯度本來就高,又處於內陸地區,極度高寒缺水。
這三十年苦挨下來,當地人口已經百不存一,加在一起還不足20萬人。
在猶豫了大半個月後,大夏政府不得不同意了中亞五國的合並申請,六方共同簽訂了《夏哈友好合並條約》、《夏吉友好合並條約》、《夏土友好合並條約》、《夏塔友好合並條約》和《夏烏友好合並條約》。
條約內容沒什麼好講的,五國自願放棄了一切權利,包括宗教改革,簡直卑微到了極點。
9月23日,大夏政府在這片麵積多達335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正式設立了中亞省,暫時不設省會,由薪疆省代管。
中亞省彆看麵積巨大,但根本不適合人類生存。大夏之所以願意接受,除了輿論方麵的壓力,同時也是想賭一把,拿這不到30萬人的生計,來賭末世結束後的美好未來。
中亞設省以後,所有居民都將會被遷居到薪疆省,畢竟以薪疆省的基礎設施,養活這些人還是沒問題的。
至此,大夏將西部的邊境線拓展到了裡海沿岸,國土麵積達到了空前的2500多萬平方公裡。當然了,這其中有一半以上的土地都不適合人類居住。
在大夏兼並了中亞五國後,接著又收到了部分印度半島國家的合並申請,不過這次可沒那麼好運了。
大夏政府以這些國家,不符合合並條件為理由,直接拒絕了。並且果斷向全世界發布了公告,表明未來十年之內,大夏都不會再批準類似合並申請。
隨著公告的發出,才徹底壓下了這一輪的入夏風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