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因為套現和各種股權運作,長河集團對綠產農業的持股比例略微下降到62.5%,李東持有的股票價值在1月16日當天,達到664.8億元。
1月17日,綠能新材料公司的財報正式出爐,這份財報也最為惹人注目。
2150年度,綠能新材料公司得益於金屬鋝價格的持續上漲,累計獲得營收24.1億元,同比營收增長率達到129%,全年淨虧損為193.4億元,同比擴大12.1%。
193.4億元的虧損,主要是來自於科研方麵。這些投入雖然不能直接轉換成營收,但卻間接推高了金屬鋝的價格,如此又反過來作用在股價上,提高了公司市值,實現了良性循環。
1.2萬億元的市值,相對於這家沒什麼具體經營業務的公司來說,絕對可以用奇跡來形容。
實際上,這1.2萬億的市值相比金屬鋝的無限潛力依舊嚴重偏低,綠能新材料公司內外都清楚,如果儘可能追求利潤,這家公司可以輕鬆獲得千億以上的淨利潤。
隻是無論李東本人、綠能公司的管理層,還是擁有官方背景的大股東們,都不缺少長遠眼光,因此明白此時需要側重的是研發,而不是迫不及待地追求利潤。
除此之外,綠能新材料公司也相繼入股了一係列相關企業,因為持股比例普遍都在50%以內,這些營收數據並未列入總體營收當中。
不過,這些相關公司暫時也未必有多少營收,之所以選擇入股,主要是為了配合自身的科研項目,以及完善上下遊的產業鏈。
不出意外的話,在接下來的幾年中,對於綠能公司,李東還會繼續進行融資。一是為了彌補科研經費上麵的黑洞;二是,隨著綠能公司市值的飆升,他想進一步降低自身的持股比例,於人於己都能安心。
畢竟,馬克思的《資本論》上寫的清清楚楚:
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流淌著鮮血與汙穢。
如果有10%的利潤,資本就會展開追逐;利潤達到20%,資本將更加活躍;50%的利潤,資本可以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資本敢於踐踏人間一切法律;如果利潤達到300%,資本可以犯下世間一切罪行。
如今,綠能新材料公司幾乎壟斷了民間絕大部分的金屬鋝,其中的利潤,何止千百倍。
……
接下來三四天,東灣地產、綠源食品、五一重工和可樂園超市等子公司都陸續公開了自己的年度財報。
不過這幾家上市公司,市值普遍不高,即便是最高的東灣地產,市值也沒超過500億,李東並沒有傾注太多精力。
1月份的最後一天,東非能源這家非上市公司,也對外公布了自己的年報。
2150年全年,東非能源總計實現營業收入億元,同比增長37.4%,全年淨利潤為51.8億元,相比前一年,增幅達到了49.6%。
同時,東非能源的負債規模也再次大幅降低,從前年的478億元下降到391億元。
一千多億元的全年營收,徹底鞏固了東非能源作為大夏第一大私企能源公司的地位。
如此出色的財報,主要源於東非能源在奧洲大陸和東非地區的多年耕耘,截止去年年底,公司旗下總共擁有大小煤礦12座,年產煤炭3000多萬噸。
其實說起來,51.8億元的淨利潤,雖然相比營收,淨利率還不到5%,而之所以這麼低,主要還是因為大筆資金都投入到降低負債和企業擴張等方麵。
不僅如此,如果李東願意,東非能源的整體負債金額,完全可以降低到100億元以內。
可是李東並沒有這麼做。
保持適當的負債規模,可以幫助東非能源抵消很大一部分稅款,同時,作為非上市公司,這也是東非能源與國有資本保持密切關係的最佳渠道。
畢竟,礦藏行業不比其它行業,這裡更看重的是官方背景。現如今,東非能源之所以發展迅速,就與四大行的支持密不可分。
外界的紛紛議論中,東非能源也再次放出了即將上市的消息。
計劃中的股票上市日期是年底的12月份左右,不過,隨著新一年度財報的公布,公司也提前大半年就開始為接下來的上市進行籌備。
營收體量達到千億元級彆的企業巨無霸,按照《商界》雜誌的最新大夏企業500強數據,已經足以排入國內前100名行列。
而且,那些與東非能源並列的能源公司,無一不是國企巨頭。這些老牌巨頭的底蘊或許要更加深厚,但發展勢頭卻遠遠無法與生機勃勃的東非能源相媲美。
隨著東非能源上市消息的放出,各大媒體也紛紛討論這家能源公司眼下的市值。
去年《人物》雜誌統計李東個人身家時,已經對東非能源做出了1500億元的估值。根據東非能源最新公布的2150年財報數據,1500億元的估值看似偏高,其實也並不誇張。
如果不是東非能源將很大一部分資本都放在了企業擴張和降低負債等方麵,它的淨利潤率足以達到煤炭行業普遍15%的水平。
按照1127億元的營收計算,15%的淨利潤率,就意味著169億元的全年淨利潤。
169億元的淨利潤規模,對比1500億元的估值,大概隻相當於9倍的市盈率。
對於一家年營收增長率達到37.4%的公司來說,9倍市盈率的上市估值,其實是相當保守的。
大夏股市最近幾年發展的很快,無論是魔交所,還是新開設的蔓穀證券交易所,平均市盈率都超過了10倍以上。
不過,即使如此,體量1500億元的上市公司,無疑也將成為今年國內規模最大的一次i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