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八十七章 太難了(1 / 2)

() 經過反複論證,以及與江北省政府前前後後不下幾十次的談判。到了5月末的時候,李東終於下定決心,答應接手這個廬州版的聚變堆計劃。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為了自身的安全考慮。

長河集團體量太過龐大了,在大夏這個國家,如果不能準確找到自己的定位,那麼遲早得分崩離析。

在李東看來,聚變堆計劃簡直是為長河集團量身打造的,收不回投資不要緊,反正自己有錢虧得起,就怕錢花不出去,被人給惦記上。

而且,萬一計劃僥幸成功了,那麼他的事業將會再登上一個階梯,真正做到“與國同休”;即便失敗了也沒關係,剛好可以借此機會瘦身,“瘦”到一個合理安全的範圍之內。

不過,計劃雖然立項了,但是想要得到中央批準,也不是那麼容易的。這涉及到了國家戰略安全,就算是韓總統也不敢輕易下決定。

6月3日,由長河集團和江北省政府共同組成的代表團,親赴京城接受政務院的谘詢,以及開展公關活動。

李東首先拜訪的是老熟人錢副院長。

“抱歉,李老弟!如果不能提供合理的解釋,中央是不會批準你們的聚變堆計劃的。”

“難道多一份保險不好嗎?”李東意外道。

“不夠,遠遠不夠。建聚變堆,需要付出很多代價,這些資源不是憑空而來的,它們是一個國家的底蘊,不是花錢就能解決的。”

李東立刻秒懂了,說到底,在大夏這個國家,所有的財富都屬於中央。長河集團所謂的聚變堆計劃,其實對政府而言,無非是左手倒右手,本質上還是一樣的。

既然是一樣的,那麼為什麼還要浪費寶貴的資源搞重複建設呢,這不符合國家的政體利益。

“那麼我們該怎麼做?”

錢副院長意味深長的回道:“中央也不是鐵板一塊,記住多找一些盟友,這也許是突破口。”

老錢在江北省工作了差不多二十年,前文說過,他早就把江北當成了自己的第二故鄉。對於故鄉發展有利的事,他當然會不遺餘力地支持。

……

沒有達成預期目標,李東皺著眉頭離開了。他可以確定在談聚變堆計劃的時候,錢副院長動心了,可對方最後還是明確表達了反對態度。

找盟友,難道是……

出了政務院中央大樓,李東上了一輛豪華汽車,對著姚助理吩咐道:“去工行總部。”

剛才的經曆已經告訴他,如果沒有足夠多的支持,中央是不會多此一舉的。

其實真論起來,這也不能怪江北省政府“自私”。

自從嘗到了“科技興省”戰略的甜頭後,江北省上下就對高科技上心了。這次麵對危機,他們在經過綜合分析後,最終還是挑中了可控核聚變這個難度最大的明珠。

長河集團就是可控核聚變計劃的執行者。本來李東以為在大冰河危機時期,說服中央會很容易,沒有想到連審批都通不過。

現在經過錢副院長的點撥,他不得不向四大行求助,畢竟它們是李東到目

前為止,最具實力的盟友,其次是徽商聯盟。

不過徽商聯盟偏向商界,而且格局很小,對中央有影響,但非常有限。

說實話,打心底裡李東是不願意四大行參與進來的,這不僅是掣肘,也意味著分蛋糕的人更多了。

豪賭可控核聚變,對很多人來說是一場災難,可是對極少數人來說,也是一場資本盛宴。

李東非常清楚,這種大項目獨吞的可能性非常小,未來肯定需要官方的保駕護航。

這和創業差不多,最先進入項目拿的是原始股,後麵進來的資本就屬於融資了。

前者進入門檻低,投入少量資本,就能夠拿到大量股份,後者想要拿到股份,就不僅僅是溢價的問題,還涉及到其它資源。

毫無疑問,從長遠利益考慮,在項目的初始階段,最好不好引入過多的資本勢力。可惜,這個美好想法在一開始就遭遇到了挫折。

……

工行的賀行長:“李董,你們的計劃太異想天開了。你完全不了解可控核聚變的難度,這個項目可不是靠錢就能堆出來的。”

李東搖了搖頭:“老賀,我承認金錢不是萬能的,但你也不要低估我們長河集團的實力。國外不是也有很多私企從事這個項目嗎?彆人能行,我們一樣能行。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