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她表麵是林府的“平兒”,芯子裡是林府的“王熙鳳”,大抵從前還夢想著有朝一日能被父親扶正。
倘若父親死了,按林家舊例,家生子做了姨娘需在墓前結廬守孝不能擅離,而陪嫁來的姨娘則不必為家主守寡,領一筆豐厚的撫恤後,發放回原籍,可尋夫再醮。這也是對當家主母的尊重,可這對於做慣了“官太太”的柳姨娘而言,絕不是一樁好事。
同理,管家萬隆也是最不希望林如海一病死了的人,萬隆年過半百,膝下隻有兩個女兒,且都已出嫁了。而他的侄子萬興是良籍,中舉三年,正欲下場大比,最是需要人脈鋪路的時候,若沒有林如海的提攜舉薦,前程難得坦途。
偏偏剩下的兩個嫌疑人,都是林府舊人,一個是祖母賜給父親的陳姨娘。一個是從小伺候父親的丫鬟照雪,知根知底。她們二人從姑蘇祖宅起,跟了父親十多年,怎麼看都沒有犯案的嫌疑。
到了夜間,賈璉派出去打聽查探姨娘和管家與什麼人接觸的小廝回來,寫了幾張陳條遞送進來。
林黛玉在燈下細看,總管萬隆受父親委托,近年來多與揚州知府、巡漕禦史、太倉度支禮尚往來,除了兩個女兒年節來探親之外,沒有因私出府過。
柳姨娘,原名玉貌,她遠在京城賈府的父母謝世後,便在江南拜了一位楊氏乾娘,楊氏是從永安宮裡放出來的嬤嬤,如今在江南甄家做甄家二小姐的教引嬤嬤。柳玉貌常與乾娘書信往來。
陳姨娘,小名紙鳶,她母親張嬤嬤是林老夫人的陪房,生養過一兒一女,兒子陳虎少小走失,張嬤嬤也早已淡忘前塵,把兒子拋過,餘生隻指望著女兒過活,如今榮養在府外四九巷裡。陳姨娘出府接觸最多的人就是自己的母親。
而照雪按理說算不上家生子,她們一家子的來曆,則與黛玉早夭弟弟有關。黛玉兩歲那年母親生下了一個弟弟,奈何闔府家生子裡,恰無合適的媽媽做乳母,隻得外聘。
照雪原姓韋,她兩歲進府前,韋母剛產下一子,即是她的弟弟長風。寡母帶著兩個孩子風餐露宿,生活困頓,聞得鹽政老爺欲聘奶娘,便當街攔馬謀請進來。賈敏見憐,願意收容他們,林如海便與她們一家三口簽了死契。
誰知韋母將林家嫡子養到半歲,出一趟門就莫名淹死在河中,兩三年後林家嫡子也夭折了。五歲的照雪與三歲的長風,隻得繼續依附林家過活。姐弟二人雖不是家生子,實際上也如家生子一般了。
照雪的弟弟長風長大後擅養馬又苦學武藝,三年前被開恩放了出去,往北方販貨行商做些買賣,這兩年歲末都有回林府拜望舊主,探望妹妹。
“姑娘早些休息吧。”雪雁拿著剪筒過來剪蠟花,見黛玉沉思默默,神疲氣短,連忙幫她披上了狐裘,又怕她不肯睡,忙道:“待會兒晴雯姐姐櫛沐回來,若見姑娘還在熬神,一定會罵人的。”
黛玉攏了攏肩上的狐裘,含笑道:“你倒是怕起她來,平日裡在我跟前,也沒見你這麼乖。”
雪雁歪頭道:“我知道晴雯姐姐是極好的人,可也不知怎的,見了她,就覺得我心裡有什麼話,她都知道,半點不敢瞞哄。”
“這倒也是,她赤子心性,待人以誠,也希望彆人以誠待她。”黛玉笑了笑,以手支頤問雪雁:“你媽媽是府裡得臉的管事媽媽,又最健談,平時多與陳姨娘、照雪她們打交道,你媽媽覺得她兩個為人如何?”
雪雁想了想說:“我媽說陳姨娘,就是鳶姐兒,一直被張嬤嬤養到十六歲,又請女先生講課,又是請梳頭娘子改妝,既不放她進府伺候主子,也不打發她出嫁。硬是把女兒逼成了能寫會算,知書達理的才女,那臉、那身段、那談吐都是比著老夫人的喜好來的,明晃晃地就是要爭姨娘。照雪姐姐從小到大都是美人坯子,可惜她愛東遊西逛,尋張覓李,嘴又碎,老爺定是嫌她不夠穩重,才不封她做姨娘。”
一番話儘是稚子口吻,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