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唐宗二三事(四十七)(2 / 2)

楊堅覺得他也可以借鑒一下後輩的做法,放還宮女,獲取民心嘛!他也可以的!

再說他要那麼多宮女確實也沒什麼用啊!有他的皇後在,宮女都是擺設。

還不如放她們出宮,自由婚配,還能收取些民心呢!

而他也不得不承認李世民這皇帝確實當的好,就民心這塊,恐怕自古以來都沒幾個皇帝能跟他比吧!

不過在他這個時空,李世民怕是沒機會了,他大隋絕不重蹈二世而亡的覆轍。

唐朝。

“民為水,君為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看著天幕中受苦受難的百姓,李世民不由的發出感慨。

天災無情,致使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那麼君王若再無所作為,待到百姓活不下去了,便會揭竿而起啊!

隋末隋煬帝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李世民時刻以他為警惕,嚴格規範自己的行為,時刻謹記自己要做一個善待百姓愛護人民的君王。

所以每每天災之時,他都是率先反省自己的所作所為,這李百藥之言或許並不為真,但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再說若放還宮女真能解救天下黎民百姓,那就算他的宮中再無一宮女,那又何妨?

【當然這還不夠,連續的自然災害,讓百姓很是困苦,李二鳳也是看在眼裡的,他施行了大赦,緊接著又下詔讓各級官府出資,讓那些散落在荒野的屍骨進行收葬。】

【俗話說災害並不可怕,隻在人心。一個皇帝能夠與民同苦,那麼所謂的災害似乎也沒那麼可怕了。】

各朝各代的不少君王側著腦袋,不知在想些什麼。

而百姓們很感動,尤其是貞觀年間的百姓,他們慶幸他們有這麼一位好皇帝,能真正的體會他們的疾苦,能真正的為他們著想。

有這麼一位愛民如子的皇帝,他們現如今遭受的苦難似乎又算不了什麼了。

某些朝代則是羨慕著貞觀年間的百姓,羨慕著他們能有一個好皇帝。

再對比一下他們那昏庸無道的皇帝,一行清淚默默的流下。

【在李二鳳如此的感召下,地方上的官員也是兢兢業業的與民同苦。史書中有這麼一則小故事,貞觀元年,鄧州地區的百姓是十不存一,非常的蕭條。李二鳳有心想改變這蕭條的現象啊!他就把陳君賓派去了那裡當刺史。】

【這位陳刺史到任僅僅一個月,那些離鄉背井、四處討飯的災民便紛紛回到了自己的家鄉。到了第二年,鄭州地區的百姓便有了餘糧,就連相鄰的蒲州、虞州的百姓也被吸引過來了。】

【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陳君賓:“???”

他就一小人物,還被記錄在了史書上?

各朝各代,不少百姓們心生好奇,他們也想知道這是怎麼一回事?

於百姓來說,手中有餘糧,心中不慌。所以他們也真的挺想知道這位刺史是如何帶領著一方百姓脫離貧困?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