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漢滅亡之後,趙匡胤把目光放在了南唐身上,南唐雖臣服,但不滅,南方之路終究難一統。】
說起南唐,各朝各代的第一印象就是那一位傷春悲秋的南唐後主李煜。
說實話李煜還真不適合做一君王,可奈何投與了帝王家。
這便是李煜的悲哀!
【趙匡胤誌在一統江南,所以他不會放過南唐這一塊區域的。而南唐後主李煜雖表麵臣服,但暗中也在防備著宋軍進攻。可以說,大家心照不宣嘛!】
【在開寶七年的某月,趙匡胤派遣使者,要李煜入朝,李煜以生病為由拒絕。趙匡胤便以李煜拒命來朝為借口,發兵10餘萬,三路並進,趨攻南唐。】
宋朝。
“春花秋月幾時了,小樓昨夜又東風……”
李煜歎氣,今日又是想念故國的一天,想當初,他事宋甚恭,可依舊避免不了國破的那一天。
他柔弱,可他亦不希望國破家亡,他用他難得的血性以抵抗宋軍,可最終還是無濟於事。
【宋軍來勢洶洶,江南戰敗不斷,李煜憂心忡忡,他親自指揮防守,一方麵他拒絕趙匡胤的招降,另一方麵他又派人去找趙匡胤評理。】
【在這國破城亡之際,李煜表現出了少有的血性,不降,可他本人也很天真,在這兩軍交戰之時,講理有用嗎?】
各朝各代也被李煜的天真搞無語了,趙匡胤一統天下的野心豈是區區道理便能說退的?兩軍交戰,豈會因你有理而撤軍的?
李煜啊!真的隻適合做一文人!
【趙匡胤煩不勝煩,而此時暑熱,軍中開始流行疫病,趙匡胤有了想要撤軍的打算,好在大臣極力勸阻,他方歇了這心思。】
【而南唐那邊呢,李煜派遣徐鉉入開封,想憑借那三寸不爛之舌阻趙匡胤鋒利之寶劍。】
【徐鉉到後,單刀直入,舌鋒直逼趙匡胤,“李煜無罪,陛下師出無名。”那一副大義凜然的模樣,哪像是乞求議和,反而像是在興師問罪。】
【趙匡胤倒也沒生氣,大度的讓他上殿,具體講講道理,同時麼,他也尋找機會,把討伐李煜的合理性更坐實一些。】
【徐鉉義正嚴辭,“李煜以小事大,就好比兒子侍奉父親一樣,並沒有什麼過失,為何要被征伐?”徐鉉可謂是逐條逐項論證李煜無罪,你大宋發兵無理。】
【趙匡胤倒也耐子性子聽完,聽到後麵更是失笑了,隻覺這徐鉉一開始就說錯了,他道:“既是父子,為什麼會在兩處吃飯?”】
各朝各代也覺無語,趙匡胤南下之心,豈是他人三言兩語就能被勸退的?
且趙匡胤這回應也是絕了,事實上也確實如此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