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杯酒釋兵權”,趙匡胤兵不血刃的解決了一樁隱患,這故事流傳至今,也一直被視為不傷君臣和睦,防止大臣軍變,君臣相親相愛的典範。】
【眾所周知,五代十國是一個怎樣的亂世,而趙匡胤又是什麼樣的出身,郭威能取後漢而建後周,而他趙匡胤取周而建宋,前事曆曆在目,且都是他親生經曆的,趙匡胤對於手下的那幫兄弟不放心而由此憂慮也實屬正常。】
【他擔心跟他打天下的老兄弟們擁兵自重,他擔心再出現一出黃袍加身的戲碼,但是麼卸磨殺驢,他又做不到,這畢竟是跟著他一起打下天下的老兄弟,情感非比一般,所以趙匡胤搞了一出“杯酒釋兵權”,既能讓他安心,又不傷和氣。】
【就站在趙匡胤的角度來看,趙匡胤似乎沒有做錯,咱們也挺能理解趙匡胤的做法,可是此一時彼一時,當時所處的環境,為了皇權的穩固,趙匡胤必須得抑製武將的發展,於是他以大力提拔文官來相平衡,甚至還製定了“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治國方針。】
天幕寥寥數語卻引人深思。
漢高祖劉邦覺得不放心殺了便是,一向薄情的他隻覺得趙匡胤做事不夠乾脆,這虧得那些人識趣,要是聯合起來反抗他,那他這皇位還坐的穩嗎?
就好比他,哪怕是奪了韓信的兵權,依舊覺得留著韓信是一個巨大的威脅,尤其是對後繼之君的威脅。
明太祖朱元璋覺得能不殺也是好的,畢竟是一起打江山的兄弟啊!
可是有時候也是迫不得已啊!
不過宋太祖初心是好,隻可惜他這一舉動導致了宋朝重文輕武,以至於連連被番邦欺辱,最終被逼的棄城南遷,國威淪喪啊!
秦皇、漢武、唐宗等更是敏銳的察覺到了這一政策之下所帶來的隱患,於趙匡胤那個時代或許是好,但長此以往,若無所變動,那這種製約必定失衡,隻怕是文臣強於武將。
他們隱隱有點知道為何後世會稱大宋為弱宋了。
趙匡胤也隱約意識到了這一點,可是他又覺得他的那幫兔崽子不會吧!
在國家生死存亡之時,難不成還棄武將不用,而一味偏寵於文官。
【這方針於當時或許沒錯,趙匡胤本人是通過武人乾政上台的,所以他對於武人乾政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災害深有體會,為了天下的長治久安,他認為必須徹底遏製武人乾政,由文官來治理國家。】
【而他這一政策在有宋一代被貫徹了個徹底,無論是之後的宋太宗趙光義,還是他之後的子孫後代都是嚴格執行的,且沒有最嚴隻有更嚴,以至於有宋一朝,武將都是被狠狠的打壓的。】
【對於宋,咱不得不承認它是繁華無比的,通俗點就是很有錢,稱得上富宋,但是他對外的軍事能力,也不得不稱弱爆了。】
【宋朝啊,其實是一個令後世又愛又恨的朝代,宋朝從來都不缺名將啊!狄青、楊業、潘美、嶽飛等等,哪一個不是沙場名將,哪一個不能帶著軍隊殺的番邦敵人聞風喪膽,可惜他們碰上的都是些軟骨頭皇帝,一味的隻知割地求和,或許在他們眼裡,他們富的流水,能用錢解決絕不用其他辦法。】
趙匡胤緊緊的攥著拳頭,他抑製武將,是防止他們專權,不是抑製他們打外族啊!他的後代,不……不能算是他的後代,應該說是趙光義的後代是不是有點本末倒置了。
在外敵入侵的時候,你還抑製個屁啊!打,狠狠的打才是正道。
割地?求和?那是懦夫才做的事?難怪被後世稱之為弱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