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的後來,元軍開始攻宋,宋軍孱弱的戰鬥力根本無法抵禦強大的蒙古軍,朝野上下手足無措,當宦官董宋臣提議理宗遷都時,滿朝文武沒有一人有意見,唯獨文天祥一人站了出來。】
【他上書,請求斬殺董宋臣,當然他的上書是不會被理宗采納的,因此他一氣之下請求免職回鄉。】
【不過也沒過多久,文天祥又回到了朝廷上,擔任刑部侍郎,文天祥回來了,可是朝中依舊奸臣當道,不但有宦官董宋臣,還多了權臣賈似道,他心中更是憤慨,接連上書勸諫,還在幫助皇帝起草的詔書中諷刺賈似道。】
【因而文天祥在朝中的日子不好過啊!屢屢被罷免,對於這樣的朝廷,不得不說文天祥很是失望,甚至有點心灰意冷了。】
奸臣當道,皇帝昏庸不理事,自然就沒有忠臣的生存之地!
這是理所當然的事,忠、奸是不可能共存的。
對於文天祥,有人欽佩、有人惋惜,欽佩他在這樣的朝廷下依舊忠心不二,惋惜他生不逢時,得遇不了明君。
【文天祥心灰意冷的再次請辭回鄉,彼時他才37歲,這樣的年紀理應是建功立業最好的年華,然他卻被逼的退休了。】
【後來,元軍又來了,想要滅亡南宋,長江上遊告急,朝廷詔令天下兵馬擒王。文天祥雖然無官一身輕,但是他還是很愛國的,所以當他接到詔書後,那是痛哭流涕,當即散儘家財,迅速集結了萬餘名義軍,準備出兵擒王。】
【他的朋友勸他,蒙古軍勢猛,你就這一些烏合之眾,哪裡會是對手啊!文天祥卻答,我知道啊!但是我們都不去,就沒人去了!哪怕是不自量力,也要以身殉國,這樣才能讓忠義之士奮起,去的人多了,或許國家也就能保住了。】
一片愛國之心,昭昭可見啊!
若所有人都抱有這種想法,若臣民眾誌成城,南宋未必不能保住啊!
可是忠義之士終究是太少了,而高坐廟堂之上的皇帝也不給力。
說到底,還是他宋朝皇室愧對那些忠義之士啊!
看著奮不顧身的文天祥,趙匡胤淚目,作為開國之君,他比誰都不想看到宋朝滅亡,所以他也真心感謝文天祥這些忠義之士的付出。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文天祥毅然的出兵勤王,隻是沒曾想朝廷投降的速度比文天祥行軍的速度快多了。】
【那一年,宋軍投降了,文天祥被任命為右丞相兼樞密使,作為使臣到元軍中議和。】
【然文天祥耿直愛國的性格,讓他做不了卑躬屈膝的行為,剛一到元軍大營,便與元軍主帥伯顏發生了激烈的爭辯,以至於伯顏憤而扣押了他。】
哪怕是議和,也得有骨氣!不像之前賈似道等人隻知道迎合!
各朝各代欣賞著文天祥,鄙夷著之前的議和使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