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溪溪與竹笙的戰爭(1 / 2)

重燃青蔥時代 蜜汁姬 8638 字 5個月前

殷江是錢江省最大的河流“錢江”的一條支脈,也是殷江區內唯一一條水係,地區名稱便由此而來。

沿著東北-西南走向的殷江,一路往北行駛,便會逐漸遠離附一中旁邊的寧山,徹底進入城郊結合部。

事實上,放在二三十年前的時候,寧山以北的絕大部分地區,全都是城郊結合部,被南邊的人稱作鄉下地方。

那時候寧山隧道還沒有打通,兩邊的盤山公路也沒有修建,殷江區還叫寧山縣,而且還不包括北麵這塊地方。

在北麵這邊,都是以村為單位的下屬集體。

這個時期,想要從南走到北,要麼順著殷江坐船下行,要麼就隻能從東南方向通往長寧市的高速路下去。

然後一直走羊腸小道,農村土路,才能來到寧山北部這塊地方。

直到盤山公路的開通,寧山隧道的打通,徹底打開了南北通衢,也盤活了寧山以北的這一塊地區的經濟發展。

背靠著寧山的一些本土資源,以及靠近殷江水源的地理優勢,寧山北麵很快就從大片農田野地,拔地而起一座座的現代工廠。

包括李家村在內的一些農村人,也順應著這股時代浪潮,搖身一變,走入工廠,走進城市,也邁入了新的人生階段。

與此同時,在世紀初的玉航市行政區劃改革中,他們也成為了這個時代的幸運兒,直接就成為了玉航市殷江區的一員。

距離寧山以北大約十幾公裡的李家村,就是李國鴻和應誌誠的老家,從小長到大的地方。

開車跟在應誌誠的奧迪後麵,李國鴻看著周邊剛剛興建起來的大馬路,忍不住感慨道:

“李珞,溪溪,你們看看。”

“去年咱們從這條路走的時候,這邊還沒拓寬呢,當時還是石子路。”

“看看現在,這馬路整的。”

“一年功夫就大變樣兒了。”

林秀紅看向車窗外,也是不禁感歎:“這邊竟然也開始建房子了?真有人住嗎?”

“誰說不是呢,都不知道什麼人在買。”李國鴻嘖嘖出聲,“不過自從寧山北麵圍繞錢江大學開發出服務業之後,一大片原先的工業廠房全都要往北遷。”

“上次我哥他們來咱們家吃飯,李稻不是提起過嗎?”

“他現在整的那個工廠,被政府劃了一塊新的地方,要求整體搬遷呢,估計就是在這一塊附近。”

“有了工廠,就有工人,也就有了人流量,這一帶的房子也好賣了。”

“要是到時候地鐵能一路通到錢江大學那邊,說不定再往後過幾年十幾年,還能一路打通到這邊來呢。”

聽著老爸說的話,坐在後排的李珞倒是怔了怔,旋即失笑,沒想到老爸的嗅覺還挺靈敏。

不過想要看到地鐵通往這邊,那得是十多年之後的事情了,現在還早得很。

“感覺現在這馬路暢通之後,咱們回老家都快很多啊。”李國鴻開著車,瞅了眼時間,“咱們從家裡出發才九點多,這會兒剛十來分鐘,就已經到這邊了,估摸著也就二十多分鐘就能到村裡。”

以往都得要三四十分鐘,才能一路顛簸回去。

現在隨著殷江區持續的沿著殷江往北發展,交通先行的政策支持之下,來往已經是越來越便捷了。

沒過多久,李珞他們就遠遠望見了李家村的輪廓。

說是李家村,但其實如今已經看不出多少“村子”的樣貌。

從村口紅牆綠瓦的圍牆大門開車駛入主乾道,沿街便是兩排氣派的聯排小彆墅,家家戶戶都是四樓的高度。

自從07年那陣,寧山以北為了響應國家美好城市建設工程的號召,便開展了轟轟烈烈的鄉村拆遷工作。

李家村便赫然在列。

大概從11年落地完成入戶後,每家每戶基本都分到了至少一戶小彆墅。

像是李珞爺爺家裡人口子女多的,更是一口氣分到了三戶。

爺爺奶奶一套,大伯家裡一套,入贅到李家的大姑父家裡也有一套。

唯一遺憾的就是,當初送最小的兒子入城學習,李珞的爺爺到處托關係,把李國鴻的戶籍遷到了殷江區,變成了城市戶口。

那會兒的城市戶口可比農村戶口吃香,林秀紅家裡也是因為看中李國鴻這個城市戶口,才鬆口把女兒嫁進李家來。

隻不過後麵誰都沒想到,錢江省的農村建設越做越好,在拆遷潮持續不斷地背景之下,反倒是農村戶口越來越吃香了。

這不得不說也是一種命運,讓李國鴻一家和農村的這套小彆墅擦肩而過。

好在這半年多下來,家裡的兒子出息了,李國鴻倒是放下了對這套小彆墅的執念。

否則放到以前的話,每次開車回鄉下,李國鴻都免不得要嘮叨一陣,提起這段往事,話裡話外都是遺憾。

李珞爺爺家的房子,坐落在李家村8排8戶,非常吉利的一個數字。

而應禪溪的爺爺家,正好就在隔壁8排7戶。

這邊當初建造彆墅的時候,搞的是聯排,每兩戶算一棟,上二樓的戶外走廊都是共用一個。

從中間上去,往左邊就是應禪溪家的二樓,往右邊就是李珞家。

再往右邊看,8排9戶跟10戶,就是大伯李國儒家,以及大姑丈一家。

而在院子前的窄街對麵,就是李珞二爺爺和三爺爺他們家,加起來也有個四五戶。

圍在一起,便形成了一個他們小李家的家族環境。

跟著應誌誠的車子駛入院子裡,李國鴻把車停穩後,李珞便和應禪溪開門下車。

“爺爺!奶奶!應爺爺好!”

一下車,李珞便露齒一笑,朝幾位老人家問好。

旁邊的應禪溪也跟著甜甜的問候。

和應禪溪的媽媽一樣,她奶奶也在很早的時候就去世了。

而且不像李家這邊人丁興旺,應爺爺膝下就應誌誠一個兒子。

平日裡也是受李珞家諸多照拂,才能在村子裡一個人維持正常生活。

這也算是應誌誠跟李國鴻關係一直很要好的一個原因。

那邊的應誌誠也下車後,朝李珞的爺爺奶奶打了聲招呼,便打開車子的後備箱,開始往外麵倒騰年貨。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