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大學者顧炎武就感歎,“吳中之民有地者什一,為人佃作者什九,……歲僅秋禾一熟,一畝之收不能至三石,少者不過一石有餘。
而私租重者至一石二、三鬥,少者亦七、八鬥。佃人竭一歲之力,糞壅工作,一畝之費可一緡,而收之所得不過數鬥,至有今日完租而明日乞貸者。”
由此可見百姓負擔之重,交了地租之後,幾乎沒有任何剩餘,還要被迫乞貸度日。也難怪古詩有雲,“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而減租至兩成,農夫就能留下八成收益。這樣一來,百姓的日子就要好過多了,起碼飯可以吃得飽了。
另一項讓百姓深惡痛絕的,就是高俐貸,又稱印子錢,驢打滾。
古代民間借貸十分活躍,而且利息都非常高,通常年利率都在百分之六十以上。甚至如果還不清的話,還要利加利、利滾利,借出一隻雞能要回一頭牛。
《白毛女》中楊白勞借了黃世仁五塊大洋,最後利滾利竟然高達二十五塊大洋,可見這種高俐貸的盤剝之重,已經讓老百姓到了無力負擔的地步。
因此,針對這兩項加害百姓的惡舉,項南才要下旨予以糾正。
……
不過其實,曆朝曆代都知道地租、利錢對百姓頗為不利,因此很多朝代都曾試圖扭轉這一現象。
比如王莽新朝就規定,賒錢免息,貸款利率規定為“無過歲什一”,即年利率不超過百分之十。
唐開元年間、宋慶元年間均專門規定過民間借貸最高利率標準,一般不超過月息四分,明清時代規定的標準一般為月息三分。
北宋年間,王安石變法提出的《青苗法》就是由國家借貸給百姓,避免百姓受到高俐貸的盤剝。
但這些政策最後都無法堅決執行下去。
一是因為官商勾結,官員與商人、士紳、地主沆瀣一氣,有法不依,導致百姓不得不繼續受盤剝;
二是朝廷對貪腐打擊不力,曆朝曆代很多皇帝昏庸無能,隻管自己享受,根本不顧百姓死活,自然上行下效,對百姓盤剝日益嚴重;
三是百姓愚昧無知,就算朝廷有政策,他們也未必知道,自然也不會想到,為自己爭取權益;
所以曆朝曆代,儘管朝廷都有法律限製,但是執法者做不到有法必依,老百姓無知不熟悉法律,導致這些法律有名無實,自然高俐貸屢禁不絕,反而有愈演愈烈的架勢。
……
而項南相信自己的政策,是能夠推行下去的。
一來報紙的發行,有助於政策的宣傳,上通下達,避免官員從中作梗;二來識字率的提升,也導致百姓不再像之前那般容易糊弄;三來監察部、司琺部獨立運行,也導致反貪反腐方麵,不敢說無一人漏網,但對百官也是一個極大的震懾。
因此在這樣的作用下,項南相信自己的政策能推行下去。為此,他還特地派出巡視組,到各地巡視,接受百姓的投訴。
如果有地主加租、商人加貸、官員亂政等行為,一律嚴查不怠。如果巡視組也受了腐蝕,那麼知法犯法,罪加一等。
項南就是要用嚴刑峻法,告訴所有人,自己不是鬨著玩的,自己是要動真格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