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85【強壓推動】(2 / 2)

而這一政策,對老百姓的實惠,是顯而易見的。

交租少了,自家吃得就多了,老百姓能吃飽,就是最好的事情。民以食為天,天大地大,吃飯最大,能讓老百姓吃飽飯,就是最賢明的帝王。

交得利息少了,老百姓手裡就有活錢了。而有了活錢之後,就能夠促進消費,對朝廷稅收都有好處。

關鍵一點是,當買地收租和放高俐貸不再如之前那般賺錢的話,那些地主、士紳、商人,自然會把錢放在其他地方。

而剛好現在做生意是最賺錢的,無論是開辦工廠,還是做貿易生意,都非常賺錢。比如棉紗廠、紡織廠、玻璃廠、香皂廠、麵粉廠、石灰廠、陶瓷廠等等,利潤都很高。

而把南方的貨物賣去北方,把北方的貨物賣去南方。把中原的貨物賣去西方,把西方的貨物賣去中原,也有非常高的利潤。

因此在這樣的刺激下,地主、士紳、商人紛紛創辦工廠,並投身到商貿領域。如此一來,大量資金流入工業、貿易領域,大大刺激了中原經濟的發展。

其實,曆朝曆代都喜歡重農抑商,而士紳名流階層,也是提倡“耕讀傳家”,因此就算是商人賺了大錢,都往往會選擇買房置地,

由此導致土地兼並日益嚴重,每代王朝末期,都是土地大量被兼並,導致貧苦百姓上無片瓦遮頭,下無立錐之地,所以不得不反。

比如明朝末年,福王朱常洵一人就占了兩百萬畝田地。因為他是萬曆皇帝最疼愛的兒子,差點封他為太子,隻可惜拗不過百官,最後才封他為王。

為了不委屈他,萬曆特地將他的封邑放在河洛一帶,以求離京城近些。並且還封他四萬頃良田,最後被群臣勸諫,改成兩萬頃。

但河洛一帶沒有那麼多良田,因此還要從齊魯、湖廣兩省去湊。最終令朱常洵成為河洛一帶最大的地主。

而明末老百姓失去土地,卻是衣食無著,最後不得不起來反抗。而朱常洵也沒有好下場,民間所傳,他被李自成生擒,並被炮製成了“福祿宴”,賜給百姓分吃下去。

為了抑製土地兼並,各朝各代也有過行動。

比如唐太宗李世民推出過《限田令》,規定“分田其後豪富兼並貧者失業,於是詔買者還地而罰之。”

明朝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在全國範圍內清查土地,攤丁入畝,此舉也是為了避免土地兼並。

而清朝雍正繼續推行“攤丁入畝”,按地畝之多少,定納稅之數目。地多者多納,地少者少納,無地者不納,也一定程度抑製了土地兼並。

但是這些法律、政策都是治標不治本。隻要那些商人、地主、士紳的錢,沒有更好的投資渠道,他們仍然會想方設法的囤地出租,或者放高俐貸。

所以治本的方法,就是發展工業、提升經濟、擴大貿易,讓資本從土地裡出來,讓百姓也從土地裡出來。

商人、地主、士紳通過開廠子、做生意賺到更多錢,自然也就不會拿錢去買地了。而工業需要工人,工人能夠打工賺錢,就可以擺脫對土地的依賴。

就像現在,年輕人都在城裡打工賺錢,哪有人留在鄉下種田,土地撂荒了都沒人肯種。

(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