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很簡單,群臣跟宗室,本就是利益相對的兩類人。
宗室享有特權,淩駕於群臣之上,群臣早看他們不爽了。
而且宗室的開支,占到國庫開支的很大一部分,早就已經成了朝廷難以承受之重。
他們占得多了,群臣就分得少了,所以群臣都巴不得能夠削藩。
從明太祖朱元璋開始,群臣一直都在建議,削減藩王、宗室的待遇和特權。
隻是削藩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朱允炆本來打算削藩的,可是操之過急,把藩王們都給逼造反了。
明成祖朱棣則是借著自己的戰功,登基之後,成功對藩王進行了一係列削藩。
比如削除其軍權和治理權。從此藩王不能參與領兵打仗,更不能參與地方管理。將邊疆諸藩轉移至內地,防止其發展壯大等等。
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後來也對藩王進行了限製,但大多都是限製其染指兵權和行政權,對其財政特權往往不加限製。
甚至為了安撫藩王、宗室,還在財權上有所優待,
如今項南要削藩,群臣自然是支持的。
而贏得了群臣的支持後,項南隨即便下旨,取消宗室的全部特權。
不再由國家供養、同樣要受琺律約束,而且歸當地官府管製、同樣要繳納稅賦。公侯大臣見未襲爵、受封的宗室不必再下拜行禮。
……
旨意一下,那些宗室全都慌了。
一來,他們沒有謀生技能,全靠朝廷供養。如今朝廷一旦撤去供養,他們都沒有活路了,隻能靠著祖宗傳下來的封地過活。
而祖宗的封地再多,也是遠遠不夠分的。畢竟這些宗室一個比一個能生,一個宗室生十幾個,乃至幾十個孩子,都是常有的事情。因此四代之後,子孫就能多達千人之巨。
就算封地多達數千頃,平均分配之後,一人最多也就分百十來畝。聽上去雖多,但這些人都已享受慣了的。百十來畝田地,怎麼可能養活得了他們。
就像清朝的旗人一樣,自恃有鐵杆莊稼,所以各個遊手好閒,吃喝玩樂,根本沒有任何謀生的技能。
等大清國亡了之後,他們就剩坐吃山空了。等把家產吃乾淨之後,就去行乞、拉大車,甚至福晉、格格到八大胡同謀生……
二來,這些宗室仗著有司琺特權,平日裡沒少欺男霸女,巧取豪奪。而當地官員就算知道,也隻能睜一眼閉一眼。
現在取消司琺特權之後,他們之前做得孽,可就要有報應了。到時候,不隻要擔心活路,更要有牢獄之災。
而且俗話說得好,得意的貓兒凶似虎,落魄鳳凰不如雞。他們這些人之前有特權,所以地方官都不放在眼裡,任意淩辱。
如今地方官成了他們的父母官,人家肯定會要報複回去的。到時候,他們就真的龍遊淺水遭蝦戲了。
因此這些宗室成員無一例外都如喪考妣,或上折子乞求項南收回成命,或跑去祖廟、宗廟哭墳製造輿論,或者直接鬨著要造反……一時間可以說是亂作一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