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書冊(1 / 2)

《另嫁權臣(重生)》全本免費閱讀

“夫人,我們這時候出門去做什麼啊?”秋月捧著披風,急急忙忙地往黎蔓脖頸上係,蘇葉細心地將褶皺處撫平,雖沒說話,但臉上的疑惑也是極為真切的。

這個理由說出來似乎有那麼一絲絲的荒唐,黎蔓思忖片刻,還是照實講了:“二郎說,叫我一個時辰後去接他……雖然我也不明白,或許……是叫我過去看孫縣令笑話?”

秋月一頭霧水,有理有據地反問:“那做什麼要一個時辰後?少爺不是早早地讓家丁去衙門那兒控製住了嗎?真要看熱鬨咱們剛剛跟著去不就好了?”

一行人中,暗衛之事隻有黎蔓和陸聞硯知曉,來福也隻是隱隱知道自家主子請了幾個高手一道隨行,並不知道他們的具體來曆。

“所以我說我也不太明白,”黎蔓無奈地攤了攤手,“他說什麼時候就什麼時候吧,我隻是覺得這遠州地界古怪甚多,想著出去轉轉,也試試能不能打聽到一些消息。”

她一介弱女子帶著兩個侍女於這個節骨眼兒走在街上並不安全,是以陸聞硯被“抓”去前特意留了兩個暗衛跟在她身邊。

江南本是魚米之鄉,草木繁茂,河水潺潺,南流縣人口也不少。但受水災影響,昔日熱鬨的街道現在門可羅雀,還在開的鋪子不算多,街邊偶有幾個乞丐在乞討。

不少流民被攔在了城門外,孫縣令“死道友不死貧道”的心思昭然若揭,因此南流縣裡雖有些冷清,但整體沒黎蔓想象的亂。

她沿著長街一直走,發現也確實無甚去處:雖然能提議讓下屬們上青樓去打探消息,但她自己又不方便去。正琢磨著是要打道回府還是直接去衙門接人,忽而聽見遠遠地傳來幾道讀書聲,朗朗入耳。再仔細分辨,還覺著讀的人不少。

自從接手書坊以後,黎蔓對這些事情變得格外上心起來,當即生了興趣。

是哪個大戶人家為族中孩子辦的私塾嗎?黎蔓沿著聲音的方向走了段距離,最後駐足在一處宅子前,大門緊閉著,一左一右各放著座石獅子,棕紅的匾額上方方正正地寫著“義學堂”三字,瞧上去格外氣派。

義學堂?

義學堂,是定嘉年間,時任太傅馮老思慮寒門子弟無錢求學,不忍有才有誌之士埋沒,由他領頭撥錢設立,想為朝廷培養出更多的棟梁之材。這些年不斷壯大,在各州縣均有,時至今日主要由其子馮廷,也就是現在的左相進行打理。

定嘉是先帝在位時期的封號,那位馮老仙逝的時候黎蔓還未出生,卻也聽過父親對那位老人家的評價,說是位學識極其淵博的大儒,黎舉飛身為永和帝的伴讀有幸受過他老人家的教導——奈何黎大將軍不是個考秀才,可沒少把那老人家氣得吹胡子瞪眼睛。

黎舉飛還說,在他“如此頑劣”的表現下,太傅覺得永和帝看著更是格外順眼。還說自己某種程度上也算“舍己為人”,但黎蔓母親康修婉覺得自己丈夫就是嘴硬罷了。總的說來,黎蔓對於那位馮老還是比較崇敬的。

畢竟州縣廩生名額固定,司職之人皆有官位,由朝廷安排,而且並非所有州縣都有設立。義學堂則“有教無類”,鼓勵當地有學識之人參與教書,雖有貼補但並無官銜。且學生的貼補更不如廩生,但不僅圓了不少家境貧困者想讓孩子能進入學堂之念,也真的為科舉輸送了更多的考生。

讀書聲斷斷續續,黎蔓駐足細細地聽。

“……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是荀子的文章。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