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 小結 終點與起點。(2 / 2)

因為皇上雖然未至前線,但隻靠研讀前線主帥繪製的敵我雙方營壘形勢圖,就能‘發縱指示,洞的中竅’,決定作戰方略。

明珠:“遵命者罔不摧敵,違機者罔不鈍駑!”

皇上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真是天才呀天才!

最後明珠又說,此次勝利最關鍵的一點,就是我朝聖主與旁人不同,於戰時竟能克製己心,招撫得當。

讚頌玄燁戰時,既能及時拉攏那些尚未公開表示支持吳三桂的漢族將官,又能用恰當的政策招撫叛將,把大部分背離朝廷的人重新拉回朝廷一方來。

明珠:“聖上能始終稟公心而不移,才是此次製勝之法寶啊!”

索額圖心裡翻了個大白眼:合著你同意的事兒就成法寶了,那當初不同意的人成什麼了?

群臣:“……”

哎,話都讓他一個人說完了,我們說點兒啥呢?

怪不得人家才是明‘相’呢!

剩下的人隻能跟著附和明珠的話。

也有腦子機靈的,‘頌聖’比不過人家,那我直接上疏請加尊號吧!

玄燁:“……”

明珠的話聽起來是舒服,有些話也不能算錯,玄燁這幾年確實辛苦。

但吹得太過了他心裡就不爽了。

實在是三藩這場仗和以前那些小事不一樣!

玄燁根本不認為這場戰爭的勝利可以稱為他的‘功績’。

說句實話,最後弄成這樣,玄燁……心裡很懊悔當初年輕氣盛,不會用更好的方法處理問題。

所以對於這些溢美頌聖的話,玄燁通通都給打了回去。

——他不想藏著掖著,用勝利的結果來掩飾這場戰爭的慘痛。

仗是打贏了,但那不代表朝廷和國家贏了,相反,他們付出了巨大且沉重的代價。

所以不管是朝廷還是他,都應該好好地審視反省。

玄燁直接明了地給這場戰爭定了性:“此次能夠平定三藩,實是朝廷僥幸,若說成是摧枯拉朽得來的成功,辭過其實,以後都不必再提了!”

國家成了這副樣子,滿目瘡痍,還在這兒歌功頌德,真是可笑!

玄燁不希望朝堂臣屬,包括他自己,被這場勝利衝昏頭腦,所以他給出的態度明確且嚴肅:“吳三桂此次背叛聖恩,造反作亂,荼毒生靈,皆是朕德薄,不能綏撫之故。”

當初主張撤藩的是他,太皇太後和眾多臣子也都曾勸他不能草率,是他年輕氣盛,覺得‘撤亦反,不撤亦反’,力主撤藩。

所以現在造成這樣的後果,他也沒理由怨怪當初支持他撤藩的明珠等人,這個鍋他自己扛了。

後世青史,自有評說。

至於群臣的頌聖,雖然是例行公事,但此風卻不可漲。

玄燁直言道:“八年戰亂,你我君臣之間,全無功績可言!以後加尊號一事,都不必再提!朕也不是在這兒與你們粉飾推脫,就是朕的實話,以後這等折子,都彆再往禦前遞了!”

玄燁口氣有些不妙,群臣噤若寒蟬。

把這股歪風邪氣打下去後,剩下的就該辦正事了。

首要的自然是重懲叛賊。

玄燁對於吳三桂可謂是恨之入骨,堪稱他此生最恨的敵人之一。

玄燁下令將其剖棺戮屍,付之一炬,骨灰分發各地,以警告眾人,其子孫也被斬殺殆儘。

吳世璠的首級到京後,交刑部懸掛於城門示眾。

其餘一乾人等,要麼被淩遲處死,要麼被軍前正法,無一逃脫。

早前率先投降,玄燁為了平叛沒有追究的那批人,也全部被秋後算賬,幾乎都被革爵、賜死,耿精忠之子耿顯祚更是將於百官之前淩遲處死。

玄燁:“早先有雙親及親屬曾為逆賊所害者,皆可參與此次執行。”

當初他招撫優待逆賊,有很多人內心不滿,如今允許眾人親自操刀複仇,也算是一種寬慰了。

朝上顯然有不少人親屬死於戰亂,都對叛賊恨得咬牙切齒,紛紛讚頌:“聖上英明。”

倒是王輔臣,玄燁思量過後,放了其家人一馬,沒有再過多追究,隻將其子撤職了事。

不過,圖海因此事被冷落在家後,大約是心中太過畏懼玄燁上次那句‘一樣人等’,加上久戰在外,身體積勞成疾,實在無法再重回朝堂,便於十一月遞上了乞休折子。

玄燁正好也不想再看到這等背叛聖心之人,就準了。

算他識相!

如此君臣也算好合好散了,等過段日子他氣消了再說封賞的事吧。

誰知不過九天之後,玄燁突然收到消息,說是圖海死在了家中,其家人對外的說辭一律是病故。

玄燁不明所以,怎麼回事?

上次見圖海,他雖說看著有些精力不濟,但也不至於到大漸彌留的地步,難道是什麼急症?

他讓下麵人去打探,結果……

玄燁拿著底下交上來的密奏,對著乾清宮空寂的大殿默然了許久。

他其實,不過是氣急了才說了那麼句話,何至於……

玄燁歎了口氣,人已經去了,多說無益。他隻好命大臣侍衛去圖海府上祭奠茶酒,又賜了他家人三千兩銀子和蟒緞鞍馬,以寬其心。

……

除了懲處反叛首惡,藩鎮割據的隱患也是重中之重的大事。

玄燁和內閣幾經商議,最終決定舉凡此次反叛之藩屬的官兵家口,要麼遣散,要麼劃入佐領包衣。

索額圖:“應將其分散於各省,不令聚集成勢。”

玄燁點頭:“準。”

經此處理,割據多年的三藩勢力終於煙消雲散。

玄燁為防再有藩鎮做大,決定嗣後朝廷不再以兵權、土地賜予任何臣下。凡是立有大功的親王,以後也全部隻能留守於京師,不再分封。

綿延中華大地上千年的‘分封製’,至此徹底灰飛煙滅。

——‘損益百王一千年之法,至是而大定。’

至於滿漢關係的修複,則更是重中之重。

民族融合是個需要耗時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事情,也不是一條政策就能完成的。

好在玄燁是個很有耐心的君主,他開始從小及大,由大到小,一點一點地對朝廷的政策進行調整。

對內蕩滌煩苛,維新庶政,整肅吏治,強調君臣之間必須‘益加修省’。

對外‘恤民養民’,與民休息,爭取民心。

對那些一直不與朝廷合作,倡導‘大義’的前明遺民,玄燁更是力爭消除他們‘漠視新朝之意’,不管是其本人還是子弟、學生,或令其入仕朝廷,或入館編書,總之通通歸屬到朝廷管轄範圍內。

——以遺民態度轉變為契機,滿清統治逐漸為廣大漢族士大夫所接受,清王朝開始走向空前的鞏固與統一。

‘自康熙一十年以後,海內始有起色。’

……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