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家老家族人的情況,海棠這些年陸陸續續從祖父祖母嘴裡聽過些隻字片語,但二老都不肯說得詳細,因此她知道的也不多。
不過,他們夫妻在老家跟長房肯定是相處得很不愉快的。若非如此,當年海西崖也不會毅然決然地下定決心,舍棄老家的一切,帶著妻子遷居長安。若僅僅隻是為了救助表弟,他們表兄弟間的情份還到不了這份上。他選擇調任長安,原也是想著要在西北邊軍掙出個前程來的。他在永平府老家,已經看不到前路了。離開之後,他也很少寫信回去。這裡頭既有路途遙遠、聯絡不便的緣故,也有他與親兄長之間關係惡劣的因素。
隻是如今,時過境遷,海西崖經曆過的事情多了,心胸也寬廣了,想起埋在老家的亡母,便想要落葉歸根。曾經與兄長發生的那些不愉快的過往,他都可以看開了。
相對於他的釋然,馬氏對海家長房的惡感則更重些。她生在長安,長在長安,是因為父親忽然在任上病故,才匆匆嫁在了異鄉,雖然婆母慈愛,卻時常會被長房刁難。婆母去世後,便連可以庇護他們夫妻的長輩都沒有了,日子越發過得艱難。這些艱難與離鄉背井、遠離親人的苦楚疊加起來,委屈頓時就翻了十倍,一輩子都忘不了!如今回想起來,依然是一肚子的氣。
她至今仍覺得,這輩子做的最正確的一件事,就是說服丈夫來長安!哪怕他們夫妻隻在長安逗留了十幾年,生活也過得不甚如意,後麵的十幾年更是在邊城苦熬,那日子也比留在永平老家強!
馬氏沒法釋然,隻是不好在丈夫麵前提起罷了,怕說他老家與親人的壞話,會惹他生氣。彆看她順從了丈夫的意願,答應要回永平老家養老,可她心裡早就在盤算著,能留在京城隨孫子過活,就儘量留在京城;若是不能留在京城,那也要儘量說服丈夫,搬到永平府城去住,每年掃墓時再回老家去。至於老家莊子裡原本分給他們這一房的房屋、田地,就叫長房的人拿去,誰稀罕?!她如今已經是體麵的官太太了,難道還要跟幾個鄉下婆娘為了一匹布、幾頭蒜爭閒鬥氣麼?!
馬氏不會在丈夫麵前說她對海家族人的怨言,但在孫子孫女麵前,卻很樂意提。再加上海棠有意打聽老家的消息,她就說得更興起了。而海棠從祖母口中套出來的話,再加上海礁偶爾透露的自己上輩子在老家的經曆,她就基本能猜到,海氏一族近年都發生過什麼事了。
海家老家在永平府轄下一個叫江海屯的地方,離海邊比較近,田地並不算肥沃,糧食產量有限,不過因為有溫泉,還有地形方麵的優勢,從幾十年前開始,便靠著種植藥材水果、養豬養羊為營生,與不遠處的山海關軍民做交易,日子過得還算富足。
海家本是山海關的軍戶,祖上一位武官在江海屯安了家,遷移家眷過來,一代代繁衍生息,如今也有數百人口了。他們原是屯子裡的大戶,威望最高,也最富裕,擁有最大的宅子與最多的土地。
屯子裡還有早年遷移來的流民,其中有一家子人口最多的,恰好姓江,在屯裡安家之後,也同樣一代代繁衍成了大戶。江家田地不如海家多,但家族世代都有人出門行商,積攢了不少財富,拿錢買了田地,也是體麵的財主了,還有家族成員在附近縣衙謀職,成了當地的胥吏,既有財,又有勢,野心便也跟著漲起來了。
江家也不往外頭發展去,他們就盯上了海家的產業,最開始隻是打海家旁支落魄族人的主意,從他們手上收購田產,慢慢的,便連海家嫡支的家產,他們也圖謀上了。
海家自打海西崖得了祖傳的軍職,又分家出來遷居長安之後,便再也沒出過武官,長房父子一直都靠吃老本過活,人也不算聰明,叫江家有心算計之下,慢慢的就把田地產業送了出去。等到海西崖的嫡長兄海東嶺醒過神來,一切都來不及了。他一氣之下氣死了,兒子也死得早,隻留下孤兒寡母。
長房的當家兒媳,也正是海礁、海棠兄妹倆的堂伯娘方氏,原是海家的外孫女,亡母是海家兄弟同父異母的庶妹,因從小父母雙亡,被舅舅們接到家中養育,自小就與大舅舅家的表兄定下了婚約,長大後也順理成章地成了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