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王養病期間很利索地解散了自己的班底,連紀王妃的祖父被新君清洗出朝堂也坐視不理。他不插手朝政,拿著先帝賞賜與常貴妃留下來的大筆財富,安心在王府裡關起門來過小日子,養了一幫清客,每天討論些詩詞歌賦、風花雪月。他如此老實,堪稱宗室典範。皇帝不但不能報複他,逢年過節還要加恩封賞,以示自己的仁愛友悌。
海礁道:“紀王風風光光幾十年,比皇帝老兒還命長呢!常家雖然不得誌,但除了一個能乾的子侄被貶官以外,也沒受什麼大罪,在京中名聲還可以,家底也厚。若不是辛爺爺提起,我還真不知道他家底子不乾淨。也不知他們到底乾了什麼壞事,常貴妃若是真與孝明太子之死有關,就怪不得太後一直怨恨她了。”
海棠問:“可這事兒跟陶慧太嬪有什麼關係?”
海礁回答:“說不上有多深的關係。據說陶慧太嬪死得早,死前不放心身邊的宮人,就把人薦給了常貴妃。這當中有個宮人後來成了常貴妃的心腹,常給她出謀劃策。若說常貴妃害過孝明太子,這宮人有可能就是幫凶。正巧孝明太子前腳死了,後腳這宮人就暴斃,太後疑心她是被滅了口,便遷怒到薦人的陶慧太嬪身上。”這是辛爺爺親口說的話。
但周太後能接受陶慧太嬪的兒子為養子,還把人送上了皇位,估計這遷怒也是有限的。她不能接受皇帝追封生母,恐怕更多的是為太後之位的尊榮考慮吧?
海棠好奇:“常貴妃殉了先帝,沒辦法回答太後的疑問,那她的宮人呢?太後難道不能審問她們嗎?”
海礁搖頭:“常貴妃死後,她的心腹幾乎都殉主了,太後根本沒處問去。”
太後憋屈,皇帝也很憋屈。太後教養使然,不會報複無辜之人。皇帝隻能拿常家小小出了口氣。
不過常家隻是小角色,關鍵的還是紀王。
德光皇帝拿這個富貴悠閒的兄弟沒辦法,心裡憋屈得久了,也想要報複一把。前些年四皇子自請出繼宗室的時候,他便以紀王無子為由,將兒子過繼給了對方,正好把對方的豐厚身家搶入囊中。
其實紀王不是無子,他隻是沒有嫡子罷了,庶子庶女卻不少。可皇帝非要拿他沒有嫡子為由說事兒,他也無可奈何,隻能歡天喜地地接了四皇子到家中,第二天就上書請封世子了。
海礁告訴妹妹:“就是這個紀王世子,後來總是鬨著要還宗,甚至與孫家勾結在了一起。若非如此,八皇子早就立儲了!如今皇帝老兒膝下就隻有這一個獨苗苗,不立他為儲君,還能立誰?當年是四皇子自個兒鬨著要出繼的,如今又想要回宮做太子了,世上哪有這樣的道理?若不是有他在,孫閣老早就沒了依仗,又怎麼可能再風光十來年?!”
這又是海棠沒想到的了。
她忙問:“這是怎麼回事呀?皇帝兒子那麼少,怎麼還有人鬨著要出繼?這麼‘孝順’的兒子,皇帝沒罰他,竟然還給他找了個有錢的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