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九十七章 走出西北(2 / 2)

唐家是周家的姻親,周文君自小與他家的人打交道,互相頗為了解。她聽過唐家一些人私下的議論,都覺得以自家最出眾的幾個族人的資質,若不是被困在西北,與周家一同受朝廷打壓,成就絕對不會比鎮國公差的。他們不是對鎮國公有所不滿,隻是覺得,若是他們能離開西北,換一個地方,出個元帥也不出奇,興許還有封國公的一日呢!那就能與周家平起平坐了。而不是象如今這般,始終被困在西北,屈居人下,再出眾的子弟,也隻能在人才濟濟的邊軍將領隊列中,占得一席之地,卻不可能有獨占鼇頭的一天。

唐家為了能衝出西北,試過許多法子,包括結交外地將領、派旁支子弟進京經商、資助本地學子讀書科舉進京考試等等,隻可惜全都失敗了。他們認為這是因為孫家打壓西北的緣故,便換了思路,特地從京城請來兩位教養嬤嬤,將家中女兒照著京城閨秀的規矩培養,還讓鎮國公夫人去求周太後,盼著能借周太後的路子,將女兒嫁到京城去。

當年周淑儀嫁進了京城的潁川侯府,雖說嫁的是二房旁支,卻也是個極好的前例。唐家隻惋惜自家女兒品貌不夠出色,沒能在二十年前與周淑儀一批進京,否則定能爭取到更好的聯姻……

周文君從前並沒有把唐家的想法放在心上,如今卻不能再忽視下去了。無論唐家有什麼打算,隻要他們不傷害西北邊軍的利益,周家是不會乾涉的。可這一回,唐家明顯是想把承恩侯府的嫡長孫當成跳板,打算借著唐蕙與周衡君的婚事,幫助唐家往京城發展了。為此他們甚至不惜傷害鎮國公府的體麵。這一點,周文君就沒辦法容忍了。

如果唐家好好跟周家人說自己的想法,看在兩代姻親份上,周家人也不是不能幫他們一把。可他們連聲招呼都不打,就自作主張,企圖一女二嫁,對象還是周家兩個房頭的嫡長孫,一不小心就會引發兩房矛盾,他們到底把周家當成什麼人了呀?!

周文君生氣地說:“祖母總是偏著唐家人。回頭我一定要好好跟祖父說說,讓他老人家警醒著些!周家出了個白眼狼女婿,就夠丟人的了。倘若連唐家也要在背地裡拖我們周家的後腿,這日子還怎麼過?!”

見她當真生氣了,彭玉琪、周怡君連忙出言安撫:“消消氣,事情還沒到那份上。”“唐家這不是沒能成事嗎?堂嬸不會上唐家當的。”

海棠也給周文君倒了杯茶,順便將話題轉移開了:“皇帝真個要把邊軍的將領們往外調嗎?不知道會調誰?”

周文君的注意力一時被引開了:“這個就不知道了。我在家裡也聽說過風聲,但這消息是堂嬸從京城帶回來的,一切還早著呢。等真正定下來,起碼也是幾個月之後了,估計是朝廷那邊直接下令吧?但願孫家人彆又搗鬼,故意將那些最能乾的將軍調走。萬一邊境又有戰事,西北邊軍打起仗來就要吃力了。”

海棠不知道承恩侯世子夫人從京城帶了這個消息來。她知道這事兒,是因為山西都指揮使趙拙給老朋友莊同知來信,在信裡給了暗示。這麼看來,皇帝有這個想法很久了,久到隔壁山西都司的都指揮使都聽說了消息,可陝西都司這邊的人卻到正月裡才收到風聲。

周家在京城的情報工作沒做好呀……雖說承恩侯府也不容易,為了護送吳家幸存者與杜祺這個重要證人,還讓世子夫人帶著孩子在大冬天裡千裡迢迢趕回長安,但在消息傳遞的迅捷度方麵,明顯有所不足。長安在情報上總是滯後,遲早是要吃大虧的!

海棠沉思的時候,彭玉琪與周怡君也在順著她的思路轉移周文君的注意力:“調進京的將軍會很艱難吧?人生地不熟的,孫家也肯定會刁難,還不如留下來。”

唐文君道:“話雖如此,但這是西北將領能走出去的大好機會,我祖父覺得,不該放過……”

(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