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隻欠東風(2 / 2)

黑的馬通體烏黑,沒有一根雜毛,白馬則是猶如牛乳白練,耀目生輝。

白馬之上,坐著一個英俊的少年,也是一身白色錦繡,俊眉朗目,二十歲上下的年紀,足蹬快靴,腰懸寶劍,顧盼生姿,神采飛揚。

黑馬之上的人,卻極為邋遢,一身灰色暗淡的衣服,寬大的已經完全不合身了,整個袍服耷拉在馬背上,嘴上的胡須淩亂,橫七豎八的圍繞著那張嘴,帽子鞋子都極為破舊,看上去如一個乞丐一般,但一雙眼睛卻如鷹一般銳利!

兩馬正飛馳之間,白馬上的年輕人忽然一勒韁繩,刹住戰馬。黑馬上的中年人來不及停住,往前一竄,便到了白馬身前數丈之外。

“仲達!你看這是什麼?”

白馬少年在後高聲喊道。

黑馬上的中年人勒住絲韁,身子不動,腦袋一轉,回頭觀望,其形如狼!

司馬懿回頭,看曹丕手中除了絲韁和馬鞭之外,並無其他物件,奇怪的問道:“世子,你這是……”

曹丕縱馬往前,來到司馬懿麵前,正色說道:“仲達,我知道你如此裝扮,不過是韜光養晦,潛隱藏形而已。前麵尋個去處,好好的沐浴更衣,收拾一番,我帶你去軍中,拜見父親,直麵眾謀臣大將。不可失了風度。”

司馬懿低聲說道:“微臣隻想輔佐世子,並無大誌,軍中自有智者,何須用我?還請世子寬恕微臣。”

曹丕哈哈笑道:“仲達之誌,不在荊州,而在天下!”

“但荊州不掃,何以掃天下?你今年近不惑之年,悠悠歲月,曷其有極?若不趁此機會,建功立業,難道等你如七十老叟,空自嗟歎不成?”

司馬懿麵色微微一驚,沒想到曹丕小小年紀,竟然能看的如此清楚,洞若觀火,明察秋毫。整個許都,皆以司馬懿為菜雞一枚,獨曹丕視之如珍寶,養在府中,朝夕相見,聽他教誨引導。沒想到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曹丕的智慧謀略雖不及司馬懿,但識人之能,已在司馬懿之上!

“微臣遵命……”

司馬懿說話之間,身形放開,原本佝僂拘束的身材,忽然變得長大魁偉,坐在馬背上,也有幾分英雄之姿。

“還有,你這回頭的習慣,也要改一改,尤其在我父親麵前,萬萬不可顯露出來!”

“鷹視狼顧者,不可大用,用之必反,這是我父親曾經對我說過的話。”

“上一個因此而被殺的人,便是陳宮,那可是我父親的大恩人。”

曹丕說話之間,打馬向前。司馬懿在後,呆了數秒,暗自將曹丕的話記在心底,也拍馬趕上曹丕,兩騎馬如離弦之箭,踏起一道煙塵,往宛城大營的方向疾馳而去。

……

夜幕時分,宛城中軍大帳裡。

“父親,孩兒聽聞父親在宛城,要打荊州,因此帶著仲達前來軍前效力。”

曹丕躬身給父親請安,回首招呼司馬懿到近前,一同拜見曹操。

五大謀士,曹仁、夏侯惇等諸多武將皆在帳中,看到司馬懿身材魁偉,雙目如鷹,雖無耀目的氣勢,卻有攝人的氣質。令人觀之陡然生出一種畏懼之感。

這些人中,多有認識司馬懿的,見他一改往日的作風,忽然變的鋒芒畢露,心中暗自驚訝。

曹操伸手扶起曹丕,點頭微笑,深感滿意,沒想到諸子之中,唯有長子曹丕,有這份孝心!

“許都亂時,你三弟借送糧之故來到軍前。你留守許都,助荀令君守城。如今許都承平,你又來軍前。可見你是真心為了社稷著想!”

曹操輕輕撫摸著曹丕的後背,歎息著說道,言辭之中,不免有對三子曹植的失望之情。

曹丕身子筆直,正色說道:“孩兒眼中,隻有大漢的丞相,並無父親。丞相尚且為國事操勞,征戰在外,我豈敢沉迷歌舞詩畫,而辜負了這男兒之身!”

曹操滿意的點了點頭,又轉身來到司馬懿麵前,笑著將他扶起,溫言問道:“不裝了?”

司馬懿戰戰兢兢,跪伏於地:“丞相聖明燭照,司馬懿如頑童稚子一般!”

曹操哈哈大笑,點頭說道:“我與你父乃是同朝官員,你好好輔佐丕兒,他日自有封賞。”

司馬懿唯唯遵命。

賈詡在側,低聲對荀攸說道:“今日才見真麒麟,你我都是半個瞎子!”

荀攸歎息,低聲說道:“我等老矣,早晚必是此子的天下!”

程昱站在二人的身後,注目觀察,沉默不語。

陳群和鐘繇麵麵相覷,陳群低聲問道:“他二人到底說的世子,還是司馬?”

鐘繇以手掩口,低聲說道:“像是說的世子,又像是說的司馬……”

陳群搖頭:“又說廢話!”

……

襄陽城,軍師府裡。

諸葛明正在與馬良商談荊州政務,忽聽門外一陣腳步之聲,人未到,聲音已到。

“兄長,小弟不辱使命,前來複命了!”

諸葛亮風塵仆仆,手拿羽扇,搖擺著走了進來。

“你看他,小有寸功,便已經開始飄了!”

諸葛明手指諸葛亮,笑著對馬良說道。

“臥龍先生不過三五日之功,便勸的孫權起兵十萬,攻打合肥,曹操二十萬精銳,已是亡靈,我若有此‘微功’,我也飄,或許比之孔明,飄的還高!”

馬良撫掌大笑,樂嗬嗬說道。

諸葛亮走到桌旁,在一個石凳上坐下,放下手裡的羽扇,從桌上端起一碗馬良替他倒好的熱茶,笑著說道:“我不笑彆的,我笑士元小兒心性,過了這麼許久,還在記恨兄長不收留他在荊州,把他放入江東的事。”

於是將如何拜訪龐統,龐統如何說話等事詳細說了一遍。

諸葛明正色說道:“這並非小兒心性,而是本性難移。我當時所以不留他在荊州,也是因為這個原因。他若在荊州,你們長期難以相處。龐統性情乖張,持才傲物。久而久之,荊州的內外官員,規章製度,都要在他身上被踐踏的精光。我怕如處罰他,顯得不夠義氣。若不罰他,又難以服眾。所以隻好將他放入江東。”

諸葛亮點頭讚歎:“兄長識人之明,天下莫及。我隻以為你是真心因為荊州沒有空缺,才讓他去江東,原來是早就看透了他!”,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