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固國以山川之險(1 / 2)

第180章 固國以山川之險

待到行人秋和芸沼昔點頭之後。

林區據點的水源來自密雲潮白水係,正好整體都在山火區域覆蓋,這一次暴雨衝刷,山火燒死的野獸屍體和草木灰一起下來,沒人敢肯定這水能喝。

辛屈要遷,他們也沒意見。

而沙澤的水來源兩個地方,有辛氏東北的山區河溝,跟舊部駐地分流過去的小河。

基本上就是有辛氏的下遊位置。

辛屈繼續敲了敲無定河的北部水道說:“這裡,根據斥候的探報,這一次無定河分流泄洪,從這裡殺出了一條水路,然後沿著這座山,直接灌入小澱澤。

此外,就是辛水的尾部,也是灌入小澱澤,北麵的陵水,衝下山之後,也是奔著小澱澤去的。

因此,整個小澱澤,就是咱們有辛氏的泄水之地。

之前我打算讓陵水導到舊部,停駐一段時間,再經由主乾道灌入小澱澤。但現在不成了。

雖然如咱這次遇到的雨,不至於每年都會有。

但雨量一大,這這這……一共二十八條中大型山中河溝同時發難,整個昌平邑,也難逃淪為澤國的命運。

所以我們必須人為的將這些季節性河流梳理成三大河流。

第一條:白羊溝和白虎溝直接灌入無定河的北部水道,然後在這裡修一條分水渠,用來灌溉和必要的時候分流泄洪,讓水可以蔓延的地方更多,也讓泄水的速度更快,這裡都是舊河道,挖深就行。

當然,這樣也會加速肥力被衝刷,所以需要打造不少的水塘來認為淤積泥土。

既可以讓養魚有棲息之地,也可以在枯水期將淤泥清出來,方便腐熟回填。

第二條:陵水、大林山(有辛氏控製的未被燃燒的大楊山、大黑山南部)。

這兩個地方單獨列一條,末尾放在這裡,舊部東方六裡地的小湯山烽火台,這裡的山腳有一座大林山南部最大的湖,也是附近八條小河溝交彙的所在,同時也是地勢最為低窪的地方。

把這些挖下去之後,擴張成一座相對大的蓄水地,動手的時候把東南挖深,土就堆在西南,讓它形成一座分水堰。

當雨水或者水積蓄過多的時候,陵縣的水可以從小湯山湖西南方向漫出來,但大部分直接引導進入東南方向的西池泄水。

而我們在西南這裡挖一條人工河,讓富餘的水引入舊部東南九公裡的沙澤之中。

這個任務交給芸沼部落。

擴容沙澤,成為有辛氏往小澱澤的緩衝,同時沙澤附近可以開辟灌溉溝渠和分水河道。

主河道還是直接灌入小澱澤,但我們對沙澤進行挖深,但這次是四周都高,湖也做的深,緩而平,專門用來淤泥。

此前我督促大家摸魚清淤的時候,下了命令,讓整個河道清成西北高東南低的格局。

所以水能快速泄走。

但還要重視一點,那就是一口氣來太大的雨,考驗的不僅僅是泄水的速度,更是排海的速度。

我們並沒有徹底控製整個海河上下遊,因此雨水排泄多快並不取決我們,而是下遊的其他部落。

我們力有未逮,所以隻能先想辦法打造河塘,來淤積肥水。

沙澤的打造的目的,不僅是為了有相對遼闊的水域,讓鳥獸魚在這裡棲息未來作為獵場,還要作為蓄洪區,所以歸化麵積會放大,要儘可能的多蓄水,讓下遊小澱澤能有分彆泄洪時間。

第三條:有辛氏的主乾河流——辛水。

鑒於我們有辛氏處在山邊,絕大部分水流都沒有足夠的水源,而是從山泉和山間降雨形成的。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