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見你在昆侖山外也是荒廢時間,就從藏經閣中取來了一本講解治理、政權的書冊交於你,你要是有信心就自己學一些能力然後回到人族重新努力,憑自己的真才實學戰勝那伯益,這樣也能證明你說的皋陶傳伯益是錯誤的。”珊瑚童子皺鼻子道。
說完珊瑚童子就拍拍手離開了,在啟麵前丟下一冊竹簡,裡麵自然有王明神遊它界關於一些國度、國家政權的見聞和見解。
山上的王明也無奈,情不自禁的笑笑。本來想要看看這‘國’的概念從何而來的,自己避而不見這個夏啟。可是在童子珊瑚在藏書閣中拿一本從來不會翻看的政治權術類典籍的時候王明就心生預感,卻不想還真是如此,這‘夏國’的設立根源最後還是起源自己這裡。
夏啟找到昆侖山,就是天意使然。
王明並沒有阻止一切,他自語道,“也罷,及時夏啟不從自己這裡學到這方麵的知識,在天地意誌的大勢趨勢下還會從彆的地方領會或想到這種稱謂、政權說法。”一切都是人族繼續發展下去的結果。
此刻西王母在異界還正在試煉正好的時候,西王母與三位異域混沌中的聖人相互爭鋒。
話說夏啟得到了昆侖山中仙童給他的仙書後,他後大呼‘神書’,“大智慧”。也隻有昆侖山中的聖人才能著出這樣的大作,將人心、權利、一個大勢力解析的這般清楚,還從中得出了許多民生、政權轉變為另外一種形式、結構的定義,當真讓夏啟讀後心生出種種領悟,一點也不在擔心害怕那伯益。
啟不用收拾東西就獨自帶著壯誌離去,他心中已經生出對伯益的報複之心,決定回人族後一定苦心發展屬於自己的勢力,將伯益殺死。
人族中有許多部落,有一部分部落原本就是反對皋陶傳位伯益的,還有少許原本就追隨啟的部落,以及當年大禹留下的忠實追隨者的部落,這些部落都是啟拉攏的對象。
在人族境內還有許多散修、能人道場,啟宣揚自己是大禹兒子的身份,根源上與仙道和昆侖山有一些關係,甚至啟在逃到昆侖山中得到了活命的機會,還得到昆侖山中仙童賜予書冊。啟知道他的出身是很大的依仗,所以故意宣揚,以此結交仙家修士。
不久,夏啟就聚攏出了大軍,他做到了在人族中自守自立,就連伯益也奈何不得他。
再不久,來自西方二聖傳下的道統門人也選擇了支持啟,啟在人族中威望大漲。啟善於權術,懂得把握軍隊和拉攏人心,將自己領地內治理的也不錯,跟隨他的部落族人最終都願意追隨他。
最終,夏啟用軍隊攻入了蒲扳,將伯益殺死,啟在陽城提出了‘國’的口號,建立了人族中第一個一統的國度,以‘夏’為國號,稱為夏國,自己也自稱為‘夏啟’。
支持夏建國的有許多散修,這些修士有山精野怪、有人族流浪之人,也有散落在外的人類散客。其中有幾個強大的散修很受夏啟器重,為夏國建國之後的守護重要力量。
夏啟又一次問這幾人,“諸位乃是山野之中散修,沒有出身來曆。吾知這洪荒天地中萬修可分為仙、佛、神、巫、妖、魔幾類,幾位長老屬於哪一道修行?”
這些散修聞言也感到疑惑,不知夏啟為何突然問出這樣的話。不過他們沒有多思考就紛紛道,“吾等修的都是三皇五帝時諸教流傳在外的典籍、功法。不過要論歸為一類,吾等卻都要算作仙道一脈。自古以來仙道流傳最廣,也很悠久,各教之中也隻有仙道中可見吾等各類相仿仙修。另外吾等都修煉先天道體,所以算起來都稱得上仙道在洪荒中的螻蟻擁隨之人。”
“確實如此,吾修煉先天道體成為人形,然後又得西方舍利小片經文,仙道中傳說有仙佛一脈旁支,所以我應該算是沿著這條道路前行。”
“不錯,吾修煉的是早年仙庭遺落在外的戰兵策,此乃仙庭散落道統,我也算是起源自這一位聖人道統。”
夏啟聽後,點頭說,“哦,我明白了。”在夏啟聽來,幾位聖人中最厲害的還是人族聖父全真始祖聖人,幾位聖人傳下道統數仙道普及最廣。
而且他也是從昆侖山中得到過機緣,他知道父親當年受昆侖山中仙人教導,自己早年四處宣揚借昆侖山的威名,而今算來自己與昆侖山中的聖人也是關係不小。看來今後還是要多尊敬、供奉敬拜一些昆侖山中的聖父。
夏啟建國後一改禪讓製度,改為了父子傳承人主之位,敬奉人族聖父、禮拜洪荒中的各方聖人、聖賢。夏國傳國一共一十四世,人族中的製度發生了變化,文明繁榮也讓天地中的各方大能耳目一新。
大能們對於夏啟能夠成為人主也不再輕視,夏啟能夠成功,也有自己的不俗之處。
另外在夏國傳承的數百年中,一些與人族沒有矛盾的勢力、道統也在人族中迅速傳教,如佛教、神道在人族中發展都很不錯,被人族各部落上層人士奉為上賓、仙貴。接引、準提二人的佛道經文現在還是‘小乘佛道’,講究自我修煉、度化自我,還沒有後來‘大乘佛教’普度眾生的說法,所以西方二聖雖將佛道功法、敬意傳入人族中,也隻是修煉之人自己明白其中奧妙。另外,就連巫族的一些巫術道統也在人族中一些貧弱部落流傳,十分流行,對於人類戰勝當下蠻荒的環境還很有用。神道神靈也受到人族祭拜,仙道流傳廣泛,仙道更被人族奉為根源。種種教統流傳,這就是夏國人族數百年中的各教轉變。
到了第十四世,夏國國君夏桀殘暴無比,夏桀不得人心,被商湯率領自己部落的軍隊,聯合其他部落一起殺害。、商湯是嚳的後代,而嚳是五帝中的第三帝。
當年在昆侖山中王明立下三皇五帝的時候,說道類似的話,‘第三任帝王無人教導,可暫且壓下。到時此功德歸為何方,全屏各方本事。’後來因為西王母與後土爭執軒轅人皇的事情發生,王明也就不再管第三任帝王的事情,其他幾位聖人顧忌相互之間的聯盟和昆侖山中王明突兀表現出的可比道祖的實力,最終致使嚳無人支持和教導,乃是三皇五帝中唯一一位單憑自身本事成就帝位之人。
而今嚳的後人商湯成立新的王朝,商朝特殊,今後卻又不與哪一方聖人有特殊聯係,也是命數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