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485年,英國的國王理查三世親自出征,他需要一匹戰馬。鐵匠在裝馬掌時,發現缺少一枚釘子,馬掌沒能牢固地釘上,但由於時間緊迫,理查三世還是匆忙上了戰場。然而,在戰鬥中,馬掌掉了,馬倒下,國王被俘,最終理查三世在丁博斯沃斯戰役中失敗。
隨後流傳出一首著名的民謠:
少了一枚釘子,失落一個馬掌;
失落一個馬掌,失去一匹戰馬;
失去一匹戰馬,丟失一位國王;
丟失一位國王,輸掉一場戰爭;
輸掉一場戰爭,滅亡一個國家。
何樂為看到這馬蹄鐵時,想到了這個故事。
反向思考,如果多了一個馬蹄鐵,唐朝將會更加繁榮,程知節手中的這塊鐵足以助李世民登上皇帝寶座。
程知節是個久經沙場的將領,深知這塊鐵的重要性。何樂為把這個機會交給他,這份恩情他銘記於心。
大恩無需言謝,老夫會記在心裡的……
何樂為揮手示意:“此事在朝廷中必定會引起風波。我人微言輕,隻有程公有說服力。我不想錯過這個好機會,所以選擇了您。”
程知節堅定地點頭,目光炯炯:“老夫定會竭儘全力,絕不會辜負您的期望!”
何樂為也感到安心。他想了想,讓程知節找熟悉的鑄劍師,按照馬蹄鐵的樣子複製一個,以便在朝廷上推廣。他自己則帶著武大郎的馬蹄鐵離開了宿國公府。
據程知節所說,馬蹄鐵在東方國家的曆史上其實已有痕跡,隻是需要長時間發展完善。高句麗地區已經有了馬蹄鐵的初步形態,也許唐朝境內某些地方或遊牧民族也有類似馬具,隻是沒有統一的標準。至於鐵匠小五手中的馬蹄鐵,其創意源於其他穿越者還是他自己總結的經驗,何樂為尚無法確定。
這算是意外的驚喜,案件還需繼續調查,這馬蹄鐵可能還是有價值的線索。
回到喬洮陽身邊,何樂為告訴他關於馬蹄鐵的事。
“不論馬蹄鐵是否已成形,單看這東西,小五鐵匠應該製造過其他違法物品。其他線索已被清除,如果突厥人知道馬蹄鐵的重要性,他們肯定不會留下……”
喬洮陽的推理讓何樂為寬心不少,這東西沒落入突厥人手中是好消息。但對案件來說,卻是壞消息。
因為馬蹄鐵與突厥人無關,也就無法成為下一步行動的線索和突破口。
人死了,線索斷了,房子也被清理了,我們現在完全無從下手……你有什麼高招嗎?
儘管何樂為認為喬洮陽是個偵探高手,但實際上喬洮陽隻熱衷於驗屍,對於全局的把握還是不足。
何樂為短暫思考後,睜開眼睛說:都說跑了和尚跑不了廟,房子雖然被清理了,但房主的信息總能查到吧?
喬洮陽眼睛一亮,立刻和何樂為一起來到了萬年縣衙門。
經曆過一次失敗,裴重暉聽說尉遲敬德都被發配到老君山的道觀去了,這次再見到何樂為,哪還敢怠慢。
哎……這才幾天啊,怎麼人人都對你這麼恭敬了……喬洮陽看到這種情況,頗有些感慨,口中嘀咕著,語氣中帶著醋意。